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點止買餸咁簡單?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點止買餸咁簡單?
Sep 11th 2013, 14:44, by SEE Network 思網絡

編按:SEE Network 思網絡在獨媒開 blog!會與大家分享近來熱話的小型刊物《街市報》,想看全份精美版本可以在這裡看。

由搞錯墟市說起
天水圍天秀墟於今年二月開幕,是政府回應社會聲音而出錢出地的社區發展項目;但茫茫天地,身處其中的一位檔戶說:「農曆新年時生意尚可;新年後生意就回落到每日100元;到了6月,就越來越差,試過連續20多日無進帳。露天檔,好天曬落雨淋,好影響生意。好多檔戶已寧願做番小販都唔開舖……。」

天秀墟位於天水圍北部中間大公園邊旁的位置,對於零星散佈於廿個公私營屋邨屋苑近29萬的天水圍居民來說,是逾九成人的非「必經之地」;加上天水圍路寬邨遠,沒有連貫的街舖引路,就沒有行吓行吓便到的「就腳」誘因,在選址與環境佈局上,有違自然形成的真正墟市的基本規律,它的出現只是印證決策當局對推動本土經濟的又一次藥石亂投。

社區規劃單元
天水圍乃本港九十後的新市鎮,是填平大遍魚塘造地而全新建設的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其中的天華路劃分南北兩區,南部較早發展。天水圍的規劃特色是將住宅放置於地區公園周圍,佈局因而開闊,住宅單位的視野亦寬廣。全區又以輕鐵環形連貫,方便點對點交通,但市中心形象不鮮明,邨與邨疏離,公園亦限制太多人氣不盛。如此規劃原意,對入息較充裕的家庭來說,也可以是不俗的居住環境。

規劃和發展由零開始的天水圍,有別於其他發展已逾半世紀的社區,可以有食物環境衞生署因安置和取締歷史遺留下來的街上小販而興建的公眾街市,這裡只有房屋署規劃下規模頗克制的屋邨街市及商場,住宅樓下亦沒有地舖,管理方便,地區經濟規模小,卻失人與人之間不約之遇的生活趣味和支援。

街市原則03:發揮無形社會功能
其實,綜觀傳統的街市和街區,它除了是食物供應的場所外,它亦是讓人能交流交往的公共空間,是社區的聚腳點,令社區有凝聚力。人們因熱鬧有安全感、因與人混熟而生歸屬感。同時,地區經濟讓居民有本區就業和創業的機會,社區既能安居,也能樂業,這是超乎金錢價值的生活質素,讓日子過得安定而有希望。

香港人於七、八十年代的生活也曾經如此,昔日的孩子總有些同學仔的父母是在街市賣蛋賣生果賣菜賣豬腸粉,我們也曾因這同學之名而吃過些甜頭,都算是小學生可以懶叻一時的尊榮。然而,當屋邨商場今天也引入企業管理,商舖數量有限之餘,入場門檻更要略具名氣,小市民創業的機會就日漸萎縮,社區也就少了一份活力和希望。

特別一提是,房屋署對商場或街市內店舖經營行業的規定嚴格,舖位招租時指明要經營「茶葉」、「手撕雞」等如此精細分類,抺刹了市場智慧,也限制供應,街市經營反每況越下。

只是市場有求,就有供,是自然現象,若暫不談法律規管問題,「小販」也算是近乎人性求存本能的一種謀生模式,總會適時適地出現。天水圍在過去十餘年來,其實一直都有「天光墟」擺賣,而商販聚集的位置多在排水道附近,那裡鄰近學校,有接孩子放學家長這客源,他們雖會因應被驅趕情況而略有改動,但總會選擇相對多人行經的道路,這是常識,也是政府嘗試引入地區經濟時須有的認知。

街市報第一期:有天街市只在博物館
街市報第二期:街市,是一整區的事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