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愛字頭」志在搗亂 頂住唯靠EQ高?

 
Complimentary Downloads

7 Days of Complimentary Downloads: 100,000+ Motion Backgrounds, Video Clips, Production Music Tracks, Sound Effects, Special Effects and More.
From our sponsors
「愛字頭」志在搗亂 頂住唯靠EQ高?
Sep 2nd 2013, 05:02, by Ricky Hui

DSCF5984_EDIT
圖:獨媒舉行沙龍,嘉賓探討面對暴力政治的出路;左起:麥馬高,黎汶洛,吳文遠,主持人Chole Lai,何家達,龔蔚菁

(獨媒特約報導)自曾偉雄上場、梁振英上任後,政府不斷打壓示威者,出動不同「愛字頭」組織,甚至疑似黑社會對付示威者。民間記者採訪亦處處受制。政府不斷運用公權力鎮壓異見。面對今日窘局,香港獨立媒體網昨日(八月三十日)舉行(暴力政治,有咩出路?〉離線沙龍,探討如何面對暴力政治,現場約40多人出席。吳文遠提到,「愛字頭」的行為旨在擾亂其他示威者的訊息,令更多人厭惡政治。席上無論民間記者及主流記者,均認同政府的打壓不斷上升。

曾於論壇上被踢傷的學民思潮發言人黎汶洛指出,察覺到「愛字頭」的組織不斷在「試水溫」,由城大論壇上跳上桌子揮舞國旗及辱罵參與者,演變成打人,暴力正在升級。談及面對暴力政治的出路,他認為,要與「愛字頭」組織「鬥高EQ,因為如果出現碰撞,蝕底嘅只會係自己。」;黎認為要探索創新的,並符合港人口味的請願形式。

DSCF6002_EDIT
圖:獨媒辦公室擠滿參加者,並有SocREC作現場直播

「愛字頭」旨在搗亂

社民連副主席吳文遠回應黎汶洛時指,「愛字頭」等建制派衛星組織挑釁反對派的目的在於製造混亂,令市民焦點錯置於衝突場面,而非反對派示威帶出的訊息。他指出,社民連抗議手法較「動態、激烈、激進」,但從不會傷害任何人和財物,而且目標是針對政權和高官,為要挑戰公權力。相反,「愛字頭」組織卻針對其他市民及反對聲音。而且警方對他們的暴力卻放軟手腳,最多只作事後拘捕。種種情況令公眾害怕參與社會運動,尤其是蓄勢待發的佔領中環運動。即使是支持反對派的市民,見到有「愛字頭」甚至「14字頭」、「和字頭」搞事,也會對參加運動有所保留。

政府收緊示威權利及採訪自由

示威者的行動被擾亂,另一方面,民間及主流的紀錄者的工作也困難重重。香港獨立媒體網民間記者麥馬高批評,政府對民間媒體的打壓越見嚴重,以往他採訪官方場合時,只需出示卡片和記者證便獲放行,但現在只有主流媒體能夠進入採訪區。他認為此舉志在收窄民間的聲音和力量。SocREC社會記錄協會民間記者龔蔚菁亦同意政府正加緊對民間媒體的箝制,她憶述梁振英於觀塘落區時,有SocREC實習記者被警察公共關係科禁止拍攝,並說「如果人人戴張記者證就話自己係記者,咁唔得喎!」她感覺是警察在「大」記者。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執委何家達指出,自前年李克強訪港後,警方不斷加緊對記者和公眾的示威限制。他舉例說,去年胡錦濤訪港期間,警方竟出動大支裝胡椒噴霧對付示威者,即使示威者正在洗眼,警方也不停止發射,連在場記者也遭殃,刺痛要幾日才消失。他質疑這是否「適當暴力」。另一方面,他樂見民間記者在不同場合拍攝、錄影,因為這可以提供公眾更多資料,令他們知道社會正在發生甚麼事。而且,相片和片段可令事件更進一步的接近真相。

何家達慨嘆,梁振英天水圍落區當日他雖然放假,但身為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執委的他也有到場觀察示威,見到接連有襲擊事件發生,便向警察舉報罪行。他從口供、認人也用了大半個月時間,將來還可能要出庭作證,但到頭來施襲者可能只會被罰錢了事,阻嚇力根本不足。他也不知道面對暴力政治的出路在哪裡。

新聞自由必須據理力爭

討論環節集中談論出路時,本身亦開設網絡媒體的 Dennis 表示,近年警察「逗證」情況越見嚴重,民間記者處處受限,建議民間媒體可以作出整合、或設置基本準則,但主持人 Chole Lai 擔心這不符合民間媒體百花齊放的目的。獨媒編輯之一葉蔭聰建議,民間記者採訪遇到阻撓的話,要據理力爭,抗議到底,但承認公民記者(沒有民間媒體支持的獨立記者)面對阻撓時會遇到較大困難,因政府不承認他們的身份。自由攝影師,從事社運拍攝的 Sam 擔心政府會繼續打壓民間媒體,但《基本法》賦予的新聞自由是給所有人(而非只是主流媒體)的。他認為民間媒體要知道自己的權力,「溫柔而堅定」地應對反對者。

DSCF6003_EDIT
圖:林藹雲期望公民社會能減少爭拗,旁為葉蔭聰及Dennis

公民社會常爭拗 群眾運動乏認受性

另一獨媒編輯林藹雲慨嘆,建制派內部會有一定分工。相反,公民社會內部卻常常爭拗。她認為,公民社會各機構之間應更有默契和更多討論。在今年七一才第一次上街的市民 Raymond 同意反對派之間聯繫弱,甚至互相攻擊,他期望反對派之間能在運動前多溝通,如安排簡介會,組織糾察及佈置鏡頭等,起碼可以保障自己。

曾在八、九十年代任社區幹事的楊先生擔心群眾運動缺乏認受性。他指出,現時三、四十歲的壯年人比上一代更厭倦政治。他特別提到宗教的影響力,在台灣,宗教力量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相反,香港只有幾個宗教領袖發聲,但一般教徒只希望維持安定。他亦認為,解決問題要從身邊人際網絡做起,「逐個朋友說服」,將訊息傳開。網台主持人阿橙亦擔心公民社會與一般市民脫節,而團體亦鬆散,民間社會缺乏討論空間。她認為,社會運動的目的是改善社會、改善生活,而非推倒政府。以前社運人士會組織好,推動政策改善;但近年社運多著重衝擊,但未能號召普通市民理解其訴求。她認為團體可以組成憲章,推動政策;更重要的是應反思公民社會的出路,以建立正當性。林藹雲亦認為,公民社會應於社區落根。

「默站」抗暴力?

吳文遠認為,效法土耳其示威者的「默站」抗議是應對暴力升級的出路之一,因為不是所有人也願意去「衝」,而「默站」的參與成本較低,可望吸引更多人參與,而警方也無藉口拘捕「默站」示威者。他解釋,激進的行動能向政府施壓,但很難擴充民眾參與,「有更多人支持吳文遠抗爭,而唔係同吳文遠一齊抗爭。」「默站」可令參與者覺得這是安全和有用的,參與者的投入感亦大,而且不同的黨派和一般市民也願意參與,力量可以很大。以梁振英到觀塘落區為例,市民和各黨派有300至400人參與「默站」,「如果大家散開的話,甚至可以包圍學校。」寧靜的環境,可與會場內形成巨大對比。他同意香港政黨的動員力量弱,如果有催化劑和動力,令市民有信心的話,他們便會走出來。而且政黨要以不同方式號召群眾,如有人搞藝術,有人負責衝擊等。黎汶洛認為,最近的事件令市民對政治厭倦,出路之一是從根本做起,將事件向親朋好友解釋。他認為要做好文宣工作,接觸和教育群眾,甚至跟群眾辯論,令市民明白政治、民主、普選等並非骯髒之物。

SocREC 直播重溫:http://new.livestream.com/socreclive/events/2356673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