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唐滌生的粵劇世界

 
Picture Perfect Weddings.

Subscribe to Trending Now..Weddings for great tips and ideas for that splendid day. Inspiration for joyful reunions from themes to bridal gowns and more.
From our sponsors
唐滌生的粵劇世界
Oct 9th 2013, 12:42, by 黃增健

(本文為「民間電台」節目:<<閱微書齋。貳>>之延伸閱讀。)
民間電台: http://www.citizensradio.org/
* * *

唐滌生的粵劇世界

本文緣起
兩年前,筆者曾在民間電台主持過名為<>的音樂節目。多謝聽眾們的支持,收聽率及下載率確實不錯,並得到一些迴響。
該節目完結後,筆者計劃開新節目,但內容一定要有挑戰性。於是,在幾經苦思下,我想到兩個主題:飲食和粵劇。
坊間已有飲食節目,有些介紹各國美食,有些是本港推介,亦有些是主持人顯身手,包羅萬有。但我心中的飲食節目,是以第一代食家陳夢因的<<食經>>為主,加上個人煮食經驗,發掘出食物的可能性。這個內容夠挑戰了吧!可惜最後因技術問題,未能與聽眾分享。
另外就是粵劇。我對粵劇相當陌生,連經典如<<帝女花>>都只聞其名,未看其戲。對於粵劇人物,只懂「任白」,唐滌生,因杜國威的舞台劇而認識南海十三郎,謹此而已。
以此淺薄的認識,怎能開展十三集節目!?
筆者一直想認識這項國粹,只是未有動力。剛巧當年為了計劃新節目,亦買了幾本粵劇書籍。例如楊智深的<<唐滌生的文字世界--仙鳳鳴卷>>,還有潘步釗的<<五十年欄杆拍過--唐滌生文學劇本文學探微>>等。偶爾翻開,獲益良多,但卻未能細讀。
近年主持關於閱讀的新節目,名為<<閱微書齋>>。筆者希望把粵劇納為其中一集,透過主持節目,給予自己動力,認真地學習粵劇。因此,粵劇早已編為主題之中,但第一輯以「香港文學」為主,未能收納在內。到今年計劃第二輯,決定把它納入其中一集。而且今輯特別之處,每集均有文字版,希望日後成書,與更多人分享。
種種機緣之下,本文就此而成。
粵劇藝術,博大精深,不能一蹴而就。筆者參考了幾十書籍,看了幾套經典,都只知皮毛。可幸的是,透過閱讀和影像紀錄,對粵劇發展有極初步了解。
在此感激前輩們對保留粵劇所作之努力,讓我這後輩能從中獲益,並把如此珍貴的藝術流傳下去。
在眾多粵劇名人之中,筆者以大編劇家唐滌生為本文主題。原因有二:
一,唐滌生所寫之經典甚多,而且坊間容易找到。經典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等。縱然未曾看過,亦聽過劇名,現在仍有較多人認識。故此相對少了一份隔膜;
二,唐滌生的編劇手法兼容並包。除傳統粵劇手法外,還加入京劇技巧,進而吸收西方戲劇語言,可謂集大成者。這方面會容後詳述。
因此,本文以唐滌生為主,兼論「任白」,以重構出當年的繁華景象。筆者並嘗試以編劇角度,淺析唐之編劇技巧,有何高明之處。
在此重申: 筆者非粵劇專家,只是略懂皮毛。若文中有誤,懇請各位指正。

粵劇簡史
要了解唐滌生的其人其事,應先了解粵劇歷史。
粵劇歷史深遠!要了解粵劇歷史,必須對中國戲曲史有大概的認識。

一,「先秦至民初概況」:
不論粵劇,京劇或上海越劇等,都可追溯到同一個「祖先」,就是先秦的<<詩經>>。<<詩經>>是以「齊言民歌」為主。所謂「齊言」,簡而言之,即詩中每句字數相同,能配搭出對偶的音韻。
到了唐代,唐詩可說是中國詩的高峰。當時佛教大盛。佛寺內除了唸詩,還會配上木魚拍打節奏,讓詩歌唸唱時更有節奏感。
宋元時期,雜劇成為最受歡迎的表演形式。所謂「雜劇」,指在戲劇之中加入不同形式,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包羅萬有,豐富多變,於是得到當時大眾的喜愛。很多經典的劇作家都出於此,例如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等。他們所創作的作品,到現在仍不時被改編或重演,例如有<<竇娥冤>>,<<單刀會>>,<<西廂記>>和<<倩女離魂>>等。
以上所記,可稱為中國戲曲的歷史,但由明代起,便正式進入粵劇(廣東戲劇)的歷史。因為廣東有戲劇記載,最早見於明朝歸有光(1507年-1571年)編的<<莊渠遺書>>。而且明朝可說是廣東戲劇最繁榮的時期。當時南戲(誕生於南北宋年間的溫州雜劇)已在廣東流行。除此之外,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戲班已經匯集於廣東一帶。而建於明萬曆年間的「瓊花會館」,更把戲曲帶到高峰。
據《佛山忠義鄉志》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瓊花會館座落於大基鋪(即佛山市紅強街區)。佔地比寺廟更大更華麗。而且「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貝兄節,萬人圍住看瓊花。」每當有戲曲表現時,人群爭相霸位看戲,萬人空行,地方往往水洩不通。
剛才提到的「紅船」,指戲班所乘搭的船。由於當時交通以水路為主,戲班經常從水路到各省演出,故有「紅船戲班」之稱。他們四處飄泊,以船為家。但當時在紅船上已有職位分配,工作分工。這是日後固定戲班結構的基礎。
在清朝時期,戲班已經較為成熟。特別在乾隆時期,商業發達,社會上富人多了,娛樂事業亦隨之發達。除原有的本地班外,還包括其他外來戲班。例如江西,湖南和安徽等。在一七五九年,外來戲班組成了「粵省外江梨園會館」,與當時的瓊花會館分庭抗禮。
到清末民初,由於戲院的出現,使整個粵劇界起了明顯的變化。由四處飄泊的紅船戲班,漸漸成為有固定演出場地。坊間有些參考書,更會以「從農村走入城市」來形容這段時期。因此,在戲班的規模,排場,演出技巧,劇目,甚至觀眾都有極大轉變。尤其是到二十年代,戲院愈來愈多,亦有更多戲班不想過飄泊生活,紛紛固定戲院演出。
粵劇除了以上的發展路線外,鄉鎮神功戲亦不能忽視。
神功戲,是傳統節日的酬神會,龍、舞獅、放鞭炮,更會聘請戲班演出劇目。神功戲的例戲,依次序為<<賀壽>>,<<六國封相>>,<<跳加官>>及<<天姬送子>>。
很多人說,粵劇是由中國戲曲及神功戲共同演變而成,這個說法是可信的。但站在粵劇藝人角度,不論粵劇是從何演變,最重要是觀眾。

二,「三十年代」:
在三十年代,粵劇界發生了兩件事:
一,「文明戲」的興起: 它是從京劇改革而來,表演包含鼓曲,相聲,雜技,魔術。表演者多是業餘性質,不定時演出。表演手法吸收了粵劇和話劇技巧,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值得注意的是,「文明戲」內容多是抑惡揚善,文明改革,民主革命等,與當時社會思潮相當接近又前衛。可惜後來「文明戲」引用太多外來情節,與本土產生排異,成為不中不西的戲種。最後漸漸衰敗,完結了它的生命。可幸的是,「文明戲」的結束,卻為五四運動的新話劇製造了條件。
二,「薛馬爭雄」: 指的是當年兩大粵劇班霸,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與馬師曾的「太平劇團」,兩方互爭長短。
馬師曾(1900年-1964年)字伯魯,號景參,廣東順德縣龍潭 (順德區杏壇鎮龍潭村)人。祖父馬肇梅於廣州經營茶莊,原本生活安定。可惜在1907年,家庭經商失敗,年幼的馬師曾唯有隨祖父、父親馬公權和母親王文煜,前往武昌定居。當時他們投靠任兩湖書院經學館館長的曾叔祖馬貞榆,開始學習古文,四書五經等中國文化。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隨家人由武漢逃回廣州。當時對戲劇開始發生興趣,還參加了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文明戲」演出。後來,他到香港銅鐵店當學徒,但不堪受店主欺凌,注定返回廣州「陳壙南太平春教戲館」學戲,再自起藝名為「關始昌」。從此馬師曾與粵劇結下不解之緣。
從1918年起,他開始到新加坡及南洋一邊演出,成為有名粵劇藝人。他多才多藝,能演「丑角」,「小生」,「文武生」,「鬚生」,甚至反串「花旦」。
1923年回香港發展,於「人壽年戲班」任「正印丑生」,代替剛離開的薛覺先。由於他靈活多變,能文能武,深受千里駒和白駒榮等前輩賞識,甚受器重。
馬師曾一生經典演出甚多,據統計有四百二十九個劇目。包括: <<佳偶兵戎>>,<<賊王子>>,<<昭君怨>>,<<洪承疇>>,<<搜書院>>,<<蕩寇>>,<<魔宮>>,<<蠻愛>>等。尤其與陳醒威合演的<<苦鳳鶯憐>>,馬師曾為其角色余俠魂創造了「乞兒腔」,又名「檸檬腔」。聲調低沉,但咬字清楚,並用嬉笑怒罵的手法演活了基層市民。此劇一出,技驚四座,令人留下極深印象。
1933年,馬師曾受太平戲院邀請,組成「太平劇團」。當時是全港第一個經法律程序,允許男女同班的劇團(以前是不准許的)。劇團組成不久,還邀請了上海妹和譚蘭卿加入,風頭一時無兩。後來成為香港班霸之一,與「薛先聲劇團」鼎足而立。
1963年馬師曾被確診罹患氣管癌,4月21日終因不治逝世。
(馬師曾於1944年與紅線女結婚,兒子是當今著名軍事評論員馬鼎盛。)
薛覺先(1904年-1956年),原名薛作梅,字平愷,廣東順德人。生於粵劇世家,十兄弟中排第五,二姊薛覺芳,三姊薛覺非及九弟薛覺明均是有名的粵劇藝人。他十三歲入讀香港聖保羅書院,十五歲中途輟學,十八歲加入環球樂班學藝,拜三姐夫新少華為師。由於因天資聰穎,深受著名小生朱次伯賞識。於1923年加入「人壽年班」,二十歲已做正印,與千里駒同台演出。
1925年,在上海「非非影片公司」拍攝默片<<浪蝶>>,薛亦被邀參與。當時他結識了片中女主角唐雪卿,後來並結為夫婦。唐雪卿正是編劇家唐滌生的堂姐。
年少時的薛覺先已經甚有名氣,多個戲班爭相聘用。曾有傳聞梨園以年薪八千元,請他做園中唯一丑生,與陳非濃,靚少華和新少華同台演出。
可惜在1925年,他在廣州演出後,被人襲擊。為了人身安全,他只好逃去上海暫避。在上海生活之時,他經常觀賞京劇,昆劇及其他外省戲。深受各省戲曲影響,眼界大開。並且向京劇名家學習京劇,北派把子等。因此,薛在中後期的演出,明顯加入了不同派別的元素,開創風潮,與別不同。這也是他多年來屹立不倒,風魔萬千戲迷的原因。
1929年他成立「覺先聲劇團」。旗下名伶甚多,包括包括新馬師曾,陳錦棠,麥炳榮及林家聲等。在省港兩地巡迴演出,極受歡迎,成為班霸之一。
薛覺先對粵劇的貢獻,除了演出上,融入不同派別精髓外,還有對粵劇制度的改革。例如取消「師約制」; 破除紅船陋規; 演出時制止小販叫賣; 嚴禁人員隨意出入等,劇本上杜絕「爆肚」,要求忠於劇本,唱做念打不得隨意即興。
薛覺先的經典名劇為數不少 ,包括:<<女兒香 >>,<<天長地久>>,<<胡不歸>>,<<琴劍緣 >>,<<雪影寒梅>>,<<姑緣嫂劫>>,<<半邊菩薩>>,<<璇宮艷史>>,<<五色玫瑰>>,<<倒運新郎>>,<<白鷹>>及<<月向那方圓>>等。
由於薛覺先對粵劇的貢獻,還有其功架之卓越,當年被稱為「粵劇四大天王」之一。其他「天王」分別是:馬師曾,桂名揚及白玉堂。
當年這兩大班霸為了稱雄,互相在粵劇上爭鬥。但帶來的後果,是粵劇更輝煌的時代。他們兩者正利用這個階段,除掉粵劇界中的壞習慣,在制度,劇本,唱腔等方面,都有重大的革新。
除了剛才指出,薛覺先對制度及劇本的改革外,馬師曾亦對劇本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太平劇團」聘用了編劇陳天縱,馮顯洲,黃金台,麥嘯霞等,與「覺先聲劇團」的編劇馮志芬,南海十三郎,李少芸等,作編劇上的勝負。在劇目上,雙方除了把中國經典戲劇改頭換面,去蕪存菁外,還有改編自外國劇作的,以求帶來新鮮感。例如「覺先聲劇團」的<<白金龍>>,則改編自西片<<郡主與侍從>>。
除劇本外,兩者在藝術和制作上均加入不同元素。薛加入了京鑼鼓及北派武打; 而馬則運用西樂器如梵鈴,色士風等。而且兩人都非常注重服飾,並把電影上的場景調度,燈光,道具等,都運用在舞台上,帶給觀眾無限驚喜。因此,「薛馬爭雄」其實是造就了粵劇的新時代,為劇壇加入了無限創意,令粵劇邁向高峰。

三,「抗戰時期」:
雖然他們在粵劇上互相競爭,但仍不忘熱心公益。尤其是國難當前,更放下成見,一同為國家出力。
1937年7月7日,中國人不能忘記!蘆溝橋事變爆發了,八年抗戰正在開始!
同年8月13日淞滬會戰,三個月後上海淪陷;
12月1日南京淪陷,12月13日起歷時六星期,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開始;
1938年3月15日臺兒莊戰役發生;
4月20日爆發徐州會戰,廈門,武漢,廣州等地於同年淪陷......
國家正值水深火熱,百姓身在苦難之中,作為國民一份子,怎能視而不見!?
1938年,薛馬二人為「八和協進會」舉辦的義演同台演出,為國家抗戰籌款。劇目是<<佳偶兵戎>>,馬師曾飾演皇子,薛覺先則反串演皇姑。此劇演出後,成為二人經典劇目之一。兩者除了演活了劇本角色,還加入京劇和北派武打元素,令人眼前一亮。
1941年,香港淪陷,駐港劇團亦面臨黑暗時期。當時有所謂「文化特務」,專門籠絡藝人作家,希望利用他們的名聲和影響力,說服百姓順服日軍統治。當時有部份劇團和電影院仍繼續運作,但所演出之內容,必須經日軍批准。
部份藝人不堪受辱,決定回國組織勞軍粵劇團,為前線士兵打氣。例如:
新靚就的「第七戰區粵劇宣傳團」,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馬師曾的「抗戰粵劇團」,還有靚少鳳的「八和粵劇宣傳團」等。其餘不能回國藝人,只能忍辱偷生。

四,「四十年代」:
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興,粵劇界亦不例外。戰時四散的名伶藝人紛紛回港,加上內地人口大量來港,導至娛樂事業有極大需求。
由1946年至1949年,劇壇上出現了大量新戲班及配搭。新戲班有「碧雲天」,「新世界」,「非凡響」等; 新配搭有譚蘭卿與羅品超; 上海妹與何非凡; 紅線女與陳錦棠; 新馬師曾與余麗珍等。

五,「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電影工業興起,市民開始轉向大銀幕的光影世界,因此粵劇界面臨著重大挑戰。粵劇中人為了衝出血路,在既定的技巧和劇目上,花更多心思創新。幸而當時正是編劇家如唐滌生,李少芸,陳冠卿,潘一帆等的創作高峰期,經典作品不繼湧現; 加上當時新人輩出,如紅線女,芳艷芬,白雪仙,鄧碧雲,何非凡等,令粵劇界再次閃閃生輝。雖然面對電影的挑戰,仍能站穩陣腳,繼續發亮。
當年新戲班如雨後春筍,如「大鳳凰」,「真善美」,「新艷陽」,還有名震一時的「仙鳳鳴」。既然戲班眾多,競爭自然激烈。為了增強競爭力,戲班往往去籠絡有號召力的名伶。而且演出配搭層出多變,位位皆星,令觀眾大飽眼福。例如:紅線女與新馬師曾,薛覺先與芳艷芬,何非凡與鄧碧雲等。
但好景不常!1954年上海妹病逝; 薛覺先夫婦離開香港,回廣州定居; 馬師曾與紅線女亦先後離港。剎那間,劇壇缺少幾條中流砥柱,令粵劇界陷入式微局面。
1956年,粵劇<<寶蓮燈>>被拍成電影,它原用鑼鼓方式,像舞台表演一樣。誰知大獲好評!並帶起電影戲曲片之熱潮。
電影戲曲片把沉寂的粵劇界起死回生。當很多人認為粵劇要離開舞台,轉而到銀幕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劇團異軍突起,把觀眾的視線聚回舞台上,它就是「仙鳳鳴劇團」。
「仙鳳鳴劇團」的劇目,多出自編劇鬼才唐滌生的手筆。劇本交在「任白」手裡,被演得活靈活現。人物有深度,有靈魂。每一個動作皆能吸引注目,每一句曲詞皆能震撼人心。
為著更了解「仙鳳鳴」如何復興粵劇?「唐,任,白」三人的關係?還有唐滌生作品的吸引之處?
現在應該回歸本文主題: 唐滌生。

唐滌生其人其事
讀者們未必看過<<帝女花>>,未曾聽過<<紫釵記>>,更可能未唱過<<再世紅梅記>>,但或多或少會聽過唐滌生的名字。
編劇家杜國威在其舞台劇<<南海十三郎>>中,有幾段有關唐與南海十三郎的戲。寫得非常精彩。印象最深刻,莫過於唐滌生為南海十三郎抄曲,但過程中相互對唱。那一幕既寫出唐之急才,亦能表達他對粵劇的天份。
另一場印象深刻的,是<<再世紅梅記>>首演時,南海十三郎在劇院外徘徊。突然傳來唐暈倒的消息,他不禁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後來證實唐搶救無效,回天乏術。
其實唐滌生絕對是粵劇界,甚至戲劇界的奇才。他從1938年至1959年去世為止,共創作了四百四十六個劇本。單是在1950年至1955年期間,已寫了一百七十個。(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一生只寫了三十八個劇本。)可見唐產量之驚人,而且他的劇本不是草草交貨,每一個劇皆能成為經典。
要推至寶的,當然是首選與「仙鳳鳴劇團」合作的劇目: <<九天玄女>>,<<再世紅梅記>>,<<西樓錯夢>>,<<蝶影紅梨記>>,<<紫釵記>>,<<帝女花>>,<<牡丹亭驚夢>>等。
唐滌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原名唐康年,廣東中山唐家灣人,於黑龍江牡丹江市出生。在中山縣翠亨村紀念中學畢業後,進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滬江大學進修中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他流徙到香港。由於堂姐夫是薛覺先的關係,他加入「覺先聲劇團」,負責抄曲,成為當時名震一時的南海十三郎及馮志芬的助手。這即是話劇<<南海十三郎>>中,二人對唱的由來。
唐滌生雖然當助手,但創作慾極強。很快創作了處女作<<江城解語花>>,由「小生王」白駒榮(白雪仙之父)主演。自此,他開始編劇的生涯。
唐一生共經歷過兩段婚姻。第一段是與薛覺先的第十妹薛覺清結為夫婦,並生一子一女。三年後離異。第二段是在1942年,正值香港淪陷時期,唐與上海京劇名伶鄭孟霞結婚,生得兩女。這一段婚姻對唐影響深遠,因鄭孟霞善於舞蹈及京劇,並經常把京崑的手法,唱腔,身段等技巧,向唐示範。唐把這多種元素融入粵劇中。所以鄭對於唐的創作是功不可沒。
在淪陷期間,兩人同甘共苦,互相扶持。鄭曾演出過唐所寫的六十套粵劇,是演出唐劇最多的演員之一。
戰後,唐受到各大戲班聘請,為很多名伶度身訂造劇本。例如馬師曾的<<我為卿狂>>,譚蘭卿的<<癲婆尋仔>>等。
五十年代,鄭孟霞已淡出粵劇界,但唐滌生正處創作高峰期。1956年,名伶任劍輝與白雪仙組成「仙鳳鳴劇團」。除邀請到靚次伯與梁醒波擔任武生及丑生外,更邀得唐滌生為劇務主任及駐場編劇。唐為「仙鳳鳴」所創作之劇作,可謂首首經典,無不叫好叫座,百看不厭。
以下唐為「仙鳳鳴」所寫之劇目:
1956年<<紅樓夢>>,<<牡丹亭驚夢>>, <<穿金寶扇>>, <<英雄掌上野荼薇>>;
1957年<<帝女花>>,<<紫釵記>>;
1958年<<蝶影紅梨記>>,<<西樓錯夢>>;
1959年<<再世紅梅記>>,<<九天玄女>>,<<西施>> 。
可惜在1959年9月14日晚,《再世紅梅記》在利舞臺首演。當演到第四場《脫阱救裴》時,唐突然在觀眾席上昏倒,不醒人事。隨即被送往法國醫院搶救,但在翌日清晨4時,最終宣告不治, 死因是腦出血。終年四十二歲。一代巨星,就此墜落。
自從他去世至今,粵劇界找不到能代替者。不論在才華,創意,還是對中國戲曲的認識,真是無出其右。他離開了五十四年,他的劇作仍不斷重演,歷久常新。每次重演都吸引新觀眾,可見作品的生命力。不論在藝術上,還是內容情感上,都繼續感染著每一位觀眾。

唐滌生的編劇功力
唐滌生一生寫了四百四十六個粵劇劇本,不少已成經典。在這些劇本中,有創作,有改編,題材豐富多變,但多以寫情為主。以情動人,刻骨銘心。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僅用兩套唐劇經典,試析其優勝之處。

<<蝶影紅梨記>>(下稱<<蝶影>>):
本事: 才子趙汝州與歌妓謝素秋以詩神交,互相傾慕,卻一直未能會面。丞相王黼通番外敵,欲以一百二十名歌妓獻媚,素秋是其中之一。幸得學長劉公道憐惜,助素秋潛逃,投靠姨丈縣令錢濟之。
濟之與汝州為好友,曾受趙家恩惠。濟之得知汝州來訪,並暫時寄居。但濟之深怕汝州因迷戀素秋而放棄功名。於是安排素秋移居鄰家紅梨苑,命素秋不得與汝州見面。素秋為不誤汝州前程,只好立誓應承。汝州誤以為素秋已死,傷心欲絕,每日茶飯不思。
素秋自知與情郎一牆之隔,相思難耐。每次欲窺情郎一面,總被公道勸退。一日,汝州為撲藍蝴蝶而逾牆過園,兩人初次見面。可惜秋素緊記誓言,只能自稱王太守之女紅蓮。汝州寂寞難耐,把與素秋神交之事相告,並誦讀二人詩句。素秋百般安慰,汝州心中稍安。汝州認素秋為知己,請她夜訪書齋。
素秋持紅梨花相見,隱喻「不忍分離」。可惜汝州思想單純,不明固中意思。二人在書齋中詠唱相惜,雞鳴始去。
汝州上京赴考,高中狀元而歸。他官授巡案,徹查王黼通敵之罪。公道欲成好事,向王黼獻計,以素秋獻予汝州,以求脫身。王黼為求脫罪,只能照辦。
素秋以扇舞逗汝州,汝州初驚疑,後得眾人解釋,二人終能連理。

<<蝶影>>是改編自兩個經典劇本: 元朝劇作家張壽卿(1279年-?)的<<紅梨花>>與明朝徐復祚(1560年—1630年?)的<<紅梨記>>。唐從這兩個版本中,取長補短,把舊版本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改。並加入新場口,令整個故事更流暢。
元朝以雜劇為代表,張壽卿是雜劇其中一名家。<<紅梨花>>全名為<<謝金蓮詩酒紅梨花>>,從劇名中得知,女主角的姓名是謝金蓮,而不是唐劇中的謝素秋,但男主角正是唐劇中的趙汝州。至於明朝徐復祚的<<紅梨記>>,女主角已為謝素秋,但男主角卻是趙伯疇。唐滌生把前人經典中的角色,各取其中,加入自編的新劇中。
其實「趙謝戀」早以在元明期間廣泛流傳。馮夢龍(1574年-1646年)在<<情史類略>>第十二卷中,有「趙汝州條」。郭英德在<<明清傳奇綜錄。上冊>>亦有提及此故事:
「致傳奇所敘汝州與素秋嘗在汴京聞名而未見,素秋為王黼所拘,逃難至雍丘等節,則係撰出。」
元雜劇的體制為「四折一楔」,而唐版本的<<蝶影>>則增至七析。各關目為:<<闖府>>,<<窺醉>>,<<撲蝶>>,<<亭會>>,<<猜花詠梨>>,<<花婆計賺>>與<<宦遊三錯>>。
唐滌生在其<<我改編紅梨記的動機>>指,他改編此劇,是因看到<<謝素秋圖>>而得靈感,被圖中靈活生動的形象吸引。而且他希望為白雪仙訂造新角色,能表現其淒美。最終,他決定改編此劇。
唐滌生改編此劇,並非照本宣科,草草了事,而是經過深思。
張壽卿的<<紅梨花>>偏重於「趙謝戀」,把兩人的愛情故事寫得相當淒怨。而徐復祚的<<紅梨記>>在愛情故事上,加入對權奸誤國的強烈批判,這與明代傳奇有極大關係。因明代傳奇的特色,在於帶有濃厚的倫理教化。主題亦多以人性勸善與治國興邦為主。
唐改編此劇時,吸收了兩者的優點,既保留愛情故事,亦加入對奸官的控訴。但明顯地,他是偏重於愛情一方,對「趙謝戀」寫得絲絲入扣,感人肺腑。
在角色人物上,唐把戲中主角趙汝州,謝素秋,劉公道和王黼,皆寫得相當細膩。例如,趙汝州是情痴,對素秋以詩神交,朝思暮想。當他誤以為素秋而死,哭得肝腸寸斷。後來,素秋以紅蓮身份,與他在書齋猜花,則表現他單純傻氣的一面。

謝:「秀才郎,我同你講明先呀!我咁夜來探你,我只許你談風月,我不許你再談傷心往事架!」
趙:「哦!紅蓮小姐,你拎住支花,係咪送比我架?」
謝:「係!我覺得同你交淺言深,真係愧無可敬。所以拎支花過來回禮......唉!秀才郎,咁你知唔知呢支花,叫乜野花?」
趙:「啊?花園外面,我就見好多咯!但係唔個呢支叫乜野花喎!」
謝:「咁你估下!」
趙:「庭中莫不是海棠花?」
謝:(唱):「海棠花好無詩興。」
趙:「唔係海棠.....係荼薇呢?」
謝:(唱):「荼薇冶艷味難清。」
趙:「咁唔係荼薇......係石榴呢?」
謝(唱):「石榴有花開夏令。」
趙:「呀!係碧桃花喇!」
謝:(唱):「秋盡桃花已凋零。」
(講):「秀才郎,你估唔到呢?真虧你係一個識花之人。連呢一種紅梨花,你都估唔到。」
趙:「我真係唔識喇!白梨我就見過,紅梨我就未曾見過......乜有種,叫做紅梨花架咩?」
(以上片段由從電影版中筆錄。)

當趙汝州中狀元歸來,負責查辦王黼時,詞鋒銳利,一針見血,表現出他口才出眾,對奸臣毫不退讓。

王:「賜坐。」
趙:「豈敢!豈敢!」
王:「阿狀元郎,想老夫今日乃小燕之期,所以與同僚一聚,好望阿狀元郎你,假以三分薄面於今時,顧全顏面於日後。人來!快速準備金盞銀盤從開宴。」
趙:「慢著,老相爺!古來有一個董胡鐵筆著春秋,把忠奸善惡從詳判。我只怕替你掩得一時,唔能夠同你遮得一世!與其狐狸總有擺尾之日,不若索性張牙舞爪弄人前呢!
王:「阿狀元郎,執法亦有公私之分,同門豈無同融之理呢?此事不談,不若我地先飲杯醇醪,且看十二金釵同舞扇。」
趙:「老相爺,下官身從帝苑來,初踏平將府,帝皇家尚未能有鼓室笙歌,何以平將府反為會品足調弦呢?」
(以上片段由從電影版中筆錄。)

<<紅梨花>>中的趙汝州只沉迷於情愛之中,從編劇角度來說,屬於「平面人物」。唐滌生優勝之處,是把趙寫得既傻氣風流,但又仗義回執。把人物寫得相當立體。
至於女主角謝秋素是全劇焦點。由痴迷汝州詩句,到被相爺棒打鴛鴦,有情人一牆之隔。後來投靠姨丈,在紅梨苑渴望見情郎一面,到最後在相國府與汝州共諧連理,皆可見她對愛情的忠貞專一,堅執不捨。這正是此劇最感動人心之處!經歷種種困難,有情人終成眷屬。
值得一提的是,由梁醒波飾演的劉公道。他身為長輩,對素秋憐愛有加。更不惜以身犯險,隱瞞相爺,協助素秋逃走。當素秋與汝州只有一牆之隔,他多次勸告她,不要因衝動而違背誓言,但又不忍有情人就此分離。

劉:「素秋,你成日裝(偷望),走喇!走喇你!」
謝:「伯伯!」
劉:「扯啦!」
謝:「伯伯!伯伯,我求你可憐我,你比我見佢一次啦!伯伯!」
劉:「唔得既!唔得既!」
謝:「伯伯,你都唔係唔聽見我講過啦,我對佢三載神交,都未能一見。今日我地有緣一見,你何忍我地變咫尺天涯呢?」
劉:「唔得既!唔得既!」
謝:「伯伯!你個人咁慈祥,我相信你以前,都梗係一個多情種子。」
劉:「係!駛乜講!」
謝:「係囉!係囉!咁係既然係多情人,你都可憐我呢個多情人既痛苦啦!伯伯!我求你!我求你!你應承我.....比我見佢一次啦!」(跪下)
劉:「唔好咁大聲,起身先!」(扶起謝)
謝:「我知道你梗應承我既,你同我開門啦!」
劉:「開門.....見一次咋!」
(以上片段由從電影版中筆錄。)

由梁醒波來飾演這個仁慈的老長輩,真是不二之選。梁是經驗豐富的文武生,亦被稱為「丑生王」。他演繹時加入一些小動作和極豐富的表情,令這位老長輩更添可愛。其實劉公道這個角色,正是本劇的「良心」。他眼見一對有情人被權勢阻隔,引起他的同情心,因他本人也是性情中人。在<<窺醉>>戲段中,他一方面深知道德界線,不能令素秋越軌; 但另一方面,又不忍素秋之哀求。公道在複雜的心理狀態下,只好冒險准許素秋偷窺。素秋一句:「佢真係生得好俊秀架!」令公道驚惶,怕她有進一步的行為。更怕是自己做錯了,於是強行把素秋拉回紅梨苑。
縱然如此,公道也是劇中「贏家」。在<<宦遊三錯>>中,他主動獻計,表面是為王黼脫罪,實質是撮合一對有情人。最終趙謝兩人能成連理,公道此人功不可沒。
唐滌生把此劇處理得洽到好處,有條不紊,層次分明,劇情步步進逼。把一對痴情男女的故事,寫得感人肺腑,百看不厭。曲詞亦寫得相當美,任白唱功了得,繞樑三日,娓娓動聽。讓觀眾暫時放下精神包袱,與劇中人同遊美境。

<<帝女花>>
本事: 崇禎帝愛女長平公主年方十五,在乾清宮前鳳台選婿。太僕左都尉之子周世顯中選,二人在連理樹下賦詩互贈,盟定終生。可惜在冊封當日,李自成帶兵攻入北京,皇城逐破。崇禎不忍眾皇女受辱,於是賜死后妃公主。他刺傷長平後,於煤山自縊。受傷的長平被大臣周鍾救回家中,治理傷勢。
清帝繼位,立都北京。周鍾父子欲向清朝投降,並以長平來換取官位,悲傷不已,欲圖自盡 。後得周鍾女兒瑞蘭及老尼姑相助,假以女尼慧清之名,隱世於維摩庵中。
一日,世顯途經維摩庵,巧遇扮作女尼的長平。後幾經轉折,兩人終於相認,並約定是夜在紫玉山房會面。
此事被清帝知悉,勒令周鍾逼使世顯與長平一同回宮。世顯到紫玉山房與長平相見,被誤會為貪戀新朝。幾經解釋後,二人表奏清帝,先善葬祟禎及釋放皇弟。清帝答應二人要求,並賜圖婚。二人在洞房之夜,於乾清宮的含樟樹下,雙雙自殺殉國。

「落花滿天閉月光。」不論你有否看過<<帝女花>>和「任白」,都必定聽過這句曲詞。因這句詞實在太出名,太經典了。它是<<帝女花>><<香夭>>的其中一句詞。
<<帝女花>>是唐滌生最出名的劇目之一。當年在香港,可謂家傳戶曉,無人不識。
<<帝女花>>是改編自清代戲曲家黃燮清的同名作品。黃燮清,字韻珊,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作品有<<倚晴樓總集>>,多以明末清初的人物故事為主。<<帝女花>>則寫於1833年。
當年演唱甚廣,不但對中國大受影響,亦曾流傳至日本。
根據戲曲大師吳梅所說,黃燮清寫<<帝女花>>的靈感,來自明末清初大詩人吳梅村(1609年-1672年)的詩作<<思陵長公主輓詩>>。
為了讓讀者更明白原劇,現把全篇詩收錄在下:

「貴主徽音美,前朝典命光。鴻名垂遠近,哀誄著興亡。託體皇枝貴,承休聖善祥。
母儀惟謹肅,家法在矜莊。上苑穠桃李,瑤池小鳳凰。鸞音青繡屜,魚笏皂羅囊。
沉燎熏爐細,流蘇寶蓋香。禊期陪祓水,繭館助條桑。綠綟芃蘭佩,紅螭薤葉璋。
錫封需大國,喚仗及迴廊。受冊威儀定,傳烽羽檄忙。司輿停鹵簿,掌瑞徹珩璜。
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至尊憂咄吒,仁壽涕徬徨。酈邑年方幼,瓊華齒正芳。
艱難愁付託,顛沛懼參商。文葆憐還戲,勝衣泣未遑。從容諮傅母,倥急詢貂璫。
傳箭聞嚴鼓,投簽見拊床。內人縫使甲,中旨票支糧。使者填平朔,將軍帶護羌。
寧無一矢救,足慰兩宮望。盜賊狐篝火,關山蟻潰防。逍遙師逗撓,奔突寇披猖。
牙纛看吹折,梯衝舞莫當。妖氛纏象闕,殺氣滿陳倉。天道真蒙昧,君心顧慨慷。
割慈全國體,處變重宗潢。冑子除華紱,家丞具急裝。敕須離禁闥,手為換衣裳。
社稷仇宜報,君親語勿忘。遇人專退讓,慎己舊行藏。國母摩笄剌,宮娥掩袂傷。
他年標信史,同日見高皇。元主甘從殉,君王入未央。抽刀凌左闔,申脰就乾將。
啑血彤闈地,橫屍紫禦汪。絕吭蘇又咽,瞑睫倦微揚。裹褥移私第,霑胸​​進勺漿。
誓肌封斷骨,茹戚吮殘創。死早隨諸妹,生猶望二王。股肱羞魏相,肺腑恨周昌。
賊遁仍函谷,兵來豈建康。六軍剺面慟,四海遏音喪。故國新原廟,群臣舊奉常。
賵圭陳厭翟,題湊載轀辌。隧逼賢妃塚,山疑望子岡。銜哀存父老,主祭失元良。
訣絕均抔土,飄零各異方。衣冠嬴博葬,風雨鶺鴒行。浩劫歸空壤,浮生寄渺茫。
玉真圖下發,申伯勸承筐。沅浦餘堯女,營丘止孟姜。君臣今世代,甥舅即蒸嘗。
湯沐鄉亭秩,家門殿省郎。淒涼脂粉磑,零落綺羅箱。宅枕平津巷,街通少府牆。
畫閒偕妯娌,曉坐向姑嫜。偶語追銅雀,無聊問柏梁。豫遊推插柳,勝跡是梳妝。
菡萏鴛鴦扇,茱萸鸚鵡觴。大庖南膳廠,奇卉北花房。暖閣葫蘆錦,溫泉荳蔻湯。
雕薪獅首炭,甜食虎睛糖。壯麗成焦土,榛蕪拱白楊。麋遊鳷鵲觀,苔沒鬥雞坊。
荀灌心惆悵,秦休志激昂。崩城身竟殞,填海願難償。命也知奚憾,天乎數不臧。
累歔床簀語,即窆寢園傍。半體先從父,遺骸始見娘。黃泉母子痛,白骨弟兄殤。
夙昔銅駝泣,諸陵石馬荒。三年修荇藻,一飯奠嵩邙。寒食重來路,新阡宿草長。
溪田延黍稼,隴笛臥牛羊。朽壤穿螻蟻,驚沙起鴰鸧。病樗眠廢社,衰葦折寒塘。
列剎皇姑寺,馱經內道場。侍鬟稱練行,小像刻沉香。玉座懸朱帳,金支渡法航。
少兒添畫燭,保媼伴帷堂。露濕丹楓冷,星稀青鳥翔。幡旄晨隱隱,鈴鑷夜將將。
控鶴攀龍馭,驂麟謁帝閶。靈妃歌縹緲,神女笑徜徉。苦霧迷槐市,雌霓繞建章。
歸酅思五廟,涉漢淚三湘。柔福何慚宋,平陽可佐唐。虞洲瞻返日,蒿里叫飛霜。
自古遭兵擾,偏嗟擁樹妨。魯元馳孔亟,芊季負倉黃。漂泊悲臨海,包含恥溧陽。
本朝端閫閾,設製勝岩疆。虞順惇恭儉,時危植紀綱。英聲起北地,雅操邁東鄉。
新野墳松直,招只祠柏蒼。薤歌雖慘憺,汗簡自輝煌。諡號千秋定,銘旌百禩彰。
秦簫吹斷續,楚挽哭滄浪。」

值得一提的是,黃燮清寫<<帝女花>>,是在清人立場上寫。原劇中多以批判明代官員無能,歌頌清人開明為主。根本不會有國家興亡之嘆,更不會有情亡之悲,這是清代作家多用的立場。要閱讀古代作品,必須注意當時的實際情況,才能減少誤解。
唐滌生把此劇來個大改編,把原本不起眼的主題,改成足以感動人心的地方。他把周世顯與長平公主的愛情線,寫得相當深刻。而絕妙之處,是把愛情線與國家大事交疊。縱使有情人能共連理,但眼見時不與我。即使住入宮中,都只是任人擺佈。寧在泉台上的鴛鴦,都不作亡國奴。
論到<<帝女花>>,唐滌生說:「......我很想找一部有著良好主題的宮闈劇來調劑一下。」他成功了!他成功改寫一套不但主題良好,而且成為經典,影響極深的宮闈劇,來調劑所有粵劇迷的心靈。
在盧瑋鑾主編的<<辛苦種成花綿繡--品味唐滌生<帝女花>>>中,收錄了粵劇大老倌阮兆輝及戲迷張敏慧的對談。張認為,<<帝女花>>是宮闈歷史悲劇,以真實歷史為背景,加入文學性的藝術加工和戲劇元素。而阮兆輝則認為「......扣人心弦的是情,是人的情,事件的情,通過藝術加工去感動觀眾。」(<<款語<帝女花>>>)
兩人都指出此劇,情之深,藝術之高,可視為粵劇精品。究竟此劇有什麼優勝之處?
首先,讓我們了此劇的結構。全劇共有六折: <<樹盟>>,<<香劫>>,<<乞屍>>,<<庵遇>>,<<迎鳳>>和<<香夭>>。全劇環環緊扣,起承轉合,首尾呼應。
起初長平與世顯在鳳台上以詩互送,訂立誓約,一片溫馨景象。誰知劇情急轉直下,亂軍殺到,宮中荒亂。帝見大勢已去,紛紛賜死公主。世顯跪地哭求「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必將公主賜死於斷腸時候呢?」可惜崇禎不聽勸告,並「拋下紅羅代作勾魂棒。」
長平接過紅羅,欲依照皇父吩咐。世顯再三哭求,「你相顧斷柔腸。痛別離淚滿宮衫。慘過玉環,方信別離難......執手生離易,相看死別難。」
宮裡愁雲慘霧。崇禎立心要賜死長平,眼見她棄紅羅而去,拔劍追上。此段為高潮位,觀眾心情隨長平而去,暗叫不妙。後來長平被刺傷,昏倒在宮上。周鍾見狀,出手相救。觀眾心情稍定,突然世顯尋公主不見,只見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觀眾亦同心叫苦。
從「編劇四段論」來說,這是「承」。劇情起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創造疑問,帶動觀眾情緒。
<<乞屍>>中,周鍾父子為了富貴,出賣長平。寫盡了人性悲劣。長平為了尊嚴,不甘受辱。寧願去尼庵隱世。只嘆人心難測,禍不單行。
<<庵遇>>是生旦唱情的重頭戲。這一段表現出周世顯對公主思念之情,表露無遺。唐滌生再一次製造高潮。一方面,世顯覺得面善,於是極力試探;另一方面,長平盡力穩藏身世。但人總敵不過情字。最終相認,繼續情緣。
既然相認,此劇原可結束。但唐滌生出色之處,是劇情發展往往出人意表。周鍾父子聽從清帝命令,叫世顯帶長平回宮。以使懷柔政策,安撫漢人,以防漢人作亂。長平作為「人質」,成了政治籌碼。她當時知道這一點。於是與世顯合謀上表,逼清帝厚葬崇禎,釋放皇弟。其實世顯與長平早已決心自縊,與死殉國,但他們深知自己的「政治價值」。希望善用這個位置,為明皇盡心。
<<香夭>>被稱為經典中的經典。不但因為它扣人心弦,賺人熱淚。更是唐滌生功力之所在。先不論<<香夭>>,讓我們看看在正史中,長平公主是怎樣死的。

<<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公主」:
「莊烈帝六女 坤儀公主,周皇后生。追諡。 長平公主,(甲申,1644)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城陷,帝入壽寧宮,主 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越五日, 長平主復蘇。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
妾,跼蹐高天,願髡緇空王,稍申罔極。
許,命顯復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 加。
主涕泣。逾年病卒。賜葬廣寧門外。 餘三女,皆早逝,無考。」

在正史中,長平公主是病死的。當年是順治三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她還未滿十八歲,與周世顯新婚一年。據說她死時尚有身孕五個月。
<<帝女花>>本身不是歷史劇,它只需要有歷史背景,不用照足正史。優秀的劇作家是能夠選取適合的元素,去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唐滌生就能做到。他立於正史之中,卻超越了歷史框架。把長平公主之死,與殉國連成一線,為她的生命畫上完美句號。從此以後,每逢論及長平公主,都記得她為保尊嚴,與夫世顯以死殉國的「烈女」。正因為這樣改編,<<帝女花>>才得已成為經典,名垂千古。

總結
由於篇幅有限,筆者只能就以上兩劇作初步賞析。唐劇的優點多不勝數,不論在文學角度,戲曲史角度,都是一塊瑰寶,有待我們去發掘。尤其是他運用文字的功力,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
以下列出唐滌生大部份的作品,希望有心人能花時間欣賞,並藉此向一代宗師致敬!

<<錢>>、<<四千金>>、<<戰場風月>>、<<金搥博銀搥>>、<<落紅零雁>>、<<夜來香>>、<<碧血黃花>>、<<桃園抱月歸>>、<<憑欄十四年>>、<<夜流鶯>>、<<麗春花>>、<<朱門綺夢>>、<<野火春風>>、<<路遙知馬力>>、<<閻瑞生>>、<<桃花依舊笑將軍>、><<月上柳梢頭>>、<<天堂地獄再相逢>>、<<同是天涯淪落人>>、<<秦庭初試燕新聲>>、<<天盜綺羅香>>、<<新小青弔影>>、<<南北二霸天>>、<<出谷黃鶯>>、<<梁山伯與祝英台>>、<<新粉面十三郎>>、<<一結同心萬古愁>>、<<董小宛>>、<<法網哀鴻>>、<<梟巢孤鶩>>、<<花蕊夫人>>、<<蛇蠍兩孤兒>>、<<唐宮金粉獄>>、<<撲火春蛾>>、<<罪惡鎖鏈>>、<<漢武帝夢會衞夫人>>、<<吳宮鄭旦鬥西施>>、<<胭脂紅淚>>、<<裙帶尊榮裙帶瘋>>、<<隋宮十載菱花夢>>、<<韓信一怒斬虞姬>>、<<魂化瑤台夜台花>>、<<一寸相思一寸灰>>、<<一曲鳳來儀>>、<<卿須憐我我憐卿>>、<<袈裟難掩離鸞恨>>、<<元順帝夜祭凝香兒>>、<<橫霸長江血芙蓉>>、<<情花浴血向斜陽>>、<<雍正與年羹堯>>、<<錦湖艷姬>>、<<節婦可憐宵>>、<<楊柳攀折銷魂柳>>、<<一自落花成雨後>>、<<月落烏啼霜滿天>>、<<毒金蓮>>、<<仙女牧羊>>、<<金面如來>>、<<風流夜合花>>、<<屠城鶼鴣淚>>、<<一劍能消天下仇>>、<<蠻女催粧嫁玉郎>>、<<萬里雲山一雁歸>>、<<綵雲仙子鬧禪台>>、<<夜夜念奴嬌>>、<<漢宮蝴蝶夢>>、<<一枝紅艷露凝香>>、<<望帝迎歸九鳳屏>>、<<漢苑玉梨魂>>、<<梨渦一笑九重天>>、<<一樓風雪夜歸人>>、<<郎心如鐵>>、<<紅樓二尤>>、<<夢斷香銷四十年>>、<<蓬門未識綺羅香>>、<<一點靈犀化彩虹>>、<<帝苑梨花三月濃>>、<<一年一度燕歸來>>、<<復活>>、<<賴婚>>、<<燕子啣來燕子盞>>、<<天降火麒麟>>、<<醉打金枝戲玉郎>>、<<忽必烈大帝>>、<<紅了櫻桃碎了心>>、<<魂繞巫山十二重>>、<<紫氣東來花滿樓>>、<<難續空門未了情>>、<<春燈羽扇恨>>、<<錦城脂粉賊>>、<<玉女換雙城>>、<<壯士魂銷帳下歌>>、<<錯把銀燈照玉郎>>、<<唐伯虎點秋香>>、<<真假春鶯戲艷陽>>、<<雄寡婦>>、<<傾國名花>>、<<珍珠塔>>、<<一盞香燈照玉郎>>、<<金雀奇緣>>、<<陽春白雪兩相輝>>、<<煙花引蝶來>>、<<桂枝告狀>>、<<琵琶記>>、<<紅菱血>>、<<跨鳳乘龍>>、<<紅樓夢>>、<<牡丹亭驚夢>>、<<穿金寶扇>>、<<英雄掌上野荼薇>>、<<雙珠鳳>>、<<帝女花>>、<<香羅塚>>、<<紫釵記>>、<<雙仙拜月亭>>、<<王佐斷臂>>、<<白兔會>>、<<百花亭贈劍>>、<<香囊記>>、<<鐵弓緣>>、<<蝶影紅梨記>>、<<西樓錯夢>>、<<雪蝶懷香記>>、<<義膽忠魂節烈花>>、<<亂世嫦娥>>、<<再世紅梅記>>、<<血羅衫>>、<<九天玄女>>、<<西施>>、<<血淚銀箏血淚人>>、<<風流三父子>>、<<龍潭夜葬夜明珠>>、<<火海冤禽>>、<<花田八喜>>、<<販馬記>>。

06-10-2013

參考書目:
1,<<五十年欄杆拍遍--唐滌生粵劇劇本文學探微>> 潘步釗著,匯智出版。
2,<<唐滌生的文字世界--仙鳳鳴卷>> 楊智深著,三聯書店出版。
3,<<烽火梨園--1938至1949年香港粵劇>> 岳清著,一點文化出版。
4,<<錦繡梨園--1950至1959年香港粵劇>> 岳清著,一點文化出版。
5,<<唐滌生劇本全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