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消費模式與畸形「通脹」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消費模式與畸形「通脹」
Apr 5th 2014, 01:10, by 言士

最近思考的不是哲學問題,而是一個消費問題-我想買一部智能手提電話與平板電腦,但不知如何配搭。掙扎,因為不甘心花近一萬元來買兩件電子產品,而兩者不少功能是重叠的。回想起五年前,我不曾認為平板電腦是「必需品」,因為它壓根兒未正式面世,但現在我卻很需要它來讀PDF檔案與電子雜誌。雖然平板電腦並非每個人心目中的「必需品」,但這一天可能終會降臨,正如我們以前不會想像到智能電話會成為生活的「必需品」一樣。事實上,已見愈來愈多人在巴士、地鐵上拿着平板電腦看電影、雜誌。

香港人很「窮」,至少大量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在抱怨物價騰飛,入不敷支,但其實令我們「窮」的不單單是因為物價上揚,還有消費模式的改變,正如我比五年前花更多錢在電子產品一樣。經濟學 101 告訴我們,通脹會令我們的購買力降低,但如果再仔細一點分析,將「通脹」的定義拓闊到經濟學以外(即不是在談經濟學上的通脹),我們可以更了解「窮」的根源。

藍海式通脹
相信在商場戰鬥的創業家都會讀過W. Chan Kim 與Renée Mauborgne撰寫的 "Blue Ocean Strategy",教創業家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尋找「藍海」-沒有競爭的新市場。近年較明顯的例子是 Apple 的 iPad,巧妙地利用「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來開拓一個全新的平板電腦市場。Steve Job推出iPad時,平板電腦市場是一塊未開墾的荒地,要買平板電腦就非買iPad不可,而Samsung等競爭者的加入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了。Apple 可謂電子產品市場裡製造「藍海」的佼佼者,在2007年推出iPhone時,iPhone以手指操控代替舊式的觸控筆式操控,重新定義智能手機,成為智能手機中的「藍海」,然後其他智能手機生產商紛紛湧入這新市場,成為Apple的「跟班」。

當「藍海」開發在奢侈品之上,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不少「藍海」產品都有發展成為「必需品」的傾向。我們沒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也可以生存,但我們總覺得沒有它們生活就像是欠缺了什麼似的,於是現在幾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而平板電腦也愈來愈普及。再看久遠一點,曾幾何時,幾乎人人都擁有一部 MP3機(是智能手機令這市場萎靡),明明不聽MP3是不會死的;儘管這是一個具爭議性的例子,入門級單鏡反光數碼相機也是一個「藍海」。曾幾何時,在數碼相機市場中,就只有入門級的普通數碼相機與專業級的,但入門級單反改變了數碼相機市場的生態,令沒有什麼攝影技術的用家都紛紛投入這個弔詭的「入門專業」世界。現在只要大家到尖沙咀星光大道,就會看到不少內地遊客單手拿着單反,用自動模式來亂拍,以為拿着專業級相機就是專業級攝影師,相信他們就是被商家的宣傳誘進了「藍海」。當然,這不是內地人的專利,有很多不太懂攝影的香港人(尤其是年青人)都傾向買單反,或者最新推出的無反數碼相機,甚至認為這是「必需品」。順帶一提,很多人都會旅行前買相機,而旅行目的地愈「豪華」,買的相機就愈先進,彷彿不買好相機就會將整個旅行浪費掉般,在這種情況下相機也成為了旅行的「必需品」(可參考Susan Sontag的名著《論攝影》)。

說到底,現在朋輩壓力實在太大了,形成一種資本主義式欺凌-以前是擁有新奇的東西可以變得有型,現在是沒有其他人擁有的東西就會變得畸型。朋輩壓力的上升,因為商家鋪天蓋地的宣傳,也是因為新媒體的興起。

當「藍海」產品成為「必需品」,花費就頓時由零變成數百甚至數千塊,例如我以前不會花任何錢買平板電腦,現在卻要用數千元來當「必需品」,令消費大增。這些新產品也會增加平日的經常開支,例如因為平板電腦而使用3G數據服務,每月百多元;單反或無反相機開拓了鏡頭的市場,入場費也是以千元計的。不少香港人都在怨窮,說什麼都加價,卻在購買奢侈品時卻毫不猶疑,也不抱怨,這情況實在令人困惑。另一方面,就算父母收入不高,也會為子女購買一部很不錯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而且不時要再給錢他們換新機,這也令人感到困惑。

如果大家有留意,「藍海」出現後,那些近乎「必需品」的奢侈品會不斷漲價,例如質素不及單反相機的無反相機定價竟然及得上單反,而 iPhone 5、Samsung Galaxy S3的定價竟然可以飆到六千元以上(已接近七千水平)。數年前,我們哪會想到智能手機可以漲價到這個水平﹖不過,雖然價格節節上升,但香港人都會毫不猶疑地買,令他們花在真正必需品的錢愈來愈少,我們可以戲稱這現象為「藍海式通脹」。

延後收費
「藍海式通脹」的出現,帶來「延後收費」。

二手市場因為拍賣網站、論壇的興起而變得活躍,而不少手機、電腦零售都會提供 Trade-in服務,令消費者只需要加點錢就可以換到新機。我認識一個朋友, iPhone 3、3S、4、4S、5 都用過,因為iPhone 的賣出價向來不錯,因此他每次升級都只需要補數百元或者千多元,他說很「合理」。可是,他同時承認,每次升級都沒有為他帶來什麼好處,尤其是iPhone 3轉 3S、iPhone 4 轉 4S的兩次升級,分別不明顯。換言之,以用家的經驗角度看,他用數百元換了一部差不多的手機。

當然,iPhone 4S 的功能比 iPhone 4的好,但如果用家感受不到,他就只是付錢買一部沒有分別的新手機而已。從這個角度看,他好像在不斷為一件產品付「延後收費」。現在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愈來愈短,消費就愈來愈有機會付這種「延後收費」,令原本已經價值不菲的產品更見昂貴。這可謂另類「加價」!

霸權通脹
我們總覺得消費物價指數不能反映通脹,究竟原因何在﹖我認為其中一個主因是即使我們可以購買更平宜的貨品,或者到更廉宜的餐廳用餐,我們也愈來愈難找到那些商品與餐廳,或者到那些地方消費極度不方便。

地產霸權之所以成為霸權,其中一個原因是霸權可以將城市的重心放在他們的物業上,例如商廈就是 IFC 或 ICC,而商場則是 APM、The One或朗豪坊等。當人流集中在那些地方,其他一切地方就變得不方便,也顯得陳舊。城市人,就是貪新忘舊。

在大商場消費是最方便的,也是最昂貴的,結果即使平均物價只上升百份之三,但不少人會因為方便而選擇升幅達百份之六的商鋪。一些平民超級市場平均價格比大型超市平許多,但要到那些平民超市購物不易,這令那些平價貨只能遠觀。再者,在霸權地方開店的都顯得較有商譽,例如如果你購買家電,即使明知有網上直銷網站可以有近百份十的折扣,你卻可能會因為信心問題而光顧百老匯、豐澤等商店,而那些商店都落戶在租金最貴也就是最方便的地方。這種「漲價」,可謂是「霸權式通脹」!

霸權式都市發展模式令人流極度集中,而欠人流的地方則逐漸凋萎,價格較廉宜的小型商店、餐廳都捱不住而相繼結業。當選擇減少,那些較偏遠的地區會進一步失去人流,結果小型商店、餐廳的經營環境更艱難……惡性循環一成,萬劫不復。以這模式發展下去,平宜的選擇只會愈來愈少,而且到那些較平宜的地區消費也愈來愈不方便,讓「霸權式通脹」愈來愈嚴重。

更悲哀的是,不少原本較廉宜的商鋪都學懂了 rebranding 的技術,例如普通茶餐廳(如果他們的地點接近霸權的中心)都包裝得好一點,然後將定價提高兩三成,結果普普通通的牛腩飯都可以賣七十大元。Rebranding 原本是大型連鎖商店的獨門技術,例如百佳的 TASTE,惠康的 Marketplace等等,只要裝修得好一點,加入與 City'super 的接近級數、類型的貨品,就可以提高原本在普通超市售賣(或未 rebrand 時)的貨品價格。這是商店提高利潤的策略,而他們的成功就是消費者的失敗。

「思障」通脹
先看看以下情況,你有否試過抱有這種想法來大灑金錢﹖

一、面對多個型號,買平的還是貴的﹖你決定要買好一點,因為可以耐用一點,不用那麼快就要換掉。結果,你買最好的,但很快就將它換掉。

二、你要買的電子產品有很多你不要的功能,但你仍覺得買了就會用。結果,到你百年歸老都未曾用過那些功能。一部六千元的智能手機,你當是一部二千元的低能電話用;或者,買一部四核手機,只用來玩 Angry Bird。

三、付數百元當了某餐飲集團的會員,得到很多優惠券,可以在其旗下餐廳使用。結果,那些優惠券到過期時仍原封不動。

四、你從來不健身,甚至從來不運動,但你認為只要付了錢健身就會有動力,結果還是成為健身會的「尊貴會員」-付了錢又不享用其設施。不知怎的,就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懂得「沉沒成本」的概念。

這些消費心理令你購買的不單是產品,而是一種未來的可能性。可能,你會滿足於這部手機,不會那麼快換掉;可能,你會用得着那些眩目的功能;可能,你會用得着那些優惠;可能,你會因為那龐大的健身費而健康。然而,日新月異的市場總有方法令你心癢,經過細心設計「優惠」總有辦法激起你的購物衝動,於是你忘記了當初的打算,也忘記了節省開支的承諾。

五、「好好為自己加油吧!」你花三十多元買一杯咖啡來展開痛苦的一天,然而你根本不享受那杯咖啡,甚至不知道為什麼那杯咖啡值三十多元。可是,你日復一日地買,將那種不知價值何在的東西習慣化、正常化!

六、晚餐的預算是一百元,見餐牌的標價是一百二十元,心想反正差不多,多二十元而已,於是決定光顧。結果,你幾乎每次都超支 10 – 20%。

七、「好好獎勵自己吧」成為最佳的消費理由。結果,你不斷「獎勵」自己,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無時無刻都在折磨你,而且你獎勵自己的都是不必要的奢侈品,於是錢都往最不必要的地方燒。

八、見團購有大優惠,於是心動購物,即使你從來沒有打算買那類產品。當團購愈見流行,這種優惠日日有,於是這些預算以外的消費漸漸變成經常性開支。

這些消費心理令奢侈品消費變成日常開支,這美其名是 "Life style",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浪費。結果,就算物價不變,你的消費也會愈來愈多。

這一種「通脹」怪不了誰,因為都是自己種下的惡果。

* * * * * *
通脹是一個大問題,而在這個高通脹的年代,我們的新消費模式令我們雪上加霜。這是商家的圈套,而不少人甘心被困,要走出這困境嗎﹖要看看你是否願意回歸成為一個不理世俗目光的簡單人了。

何謂簡單人﹖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我們想要的是否我們需要求的﹖我們需要的是否只是商家希望我們需要的﹖很多問題,先思考,後消費。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