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新移民是房屋問題元兇?

 
Picture Perfect Weddings.

Subscribe to Trending Now..Weddings for great tips and ideas for that splendid day. Inspiration for joyful reunions from themes to bridal gowns and more.
From our sponsors
新移民是房屋問題元兇?
Oct 17th 2013, 03:42, by 陳紹銘

(註︰本文載於2013年10月17日《信報》A20《「新移民」是房屋問題元兇?》,此網上版本加入圖表展述理論)

「新移民」是房屋問題元兇?

香港房屋問題嚴重,樓價高、租金貴、劏房林立等等,令香港人喘不過氣,《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提出以「房屋供應主導」處理問題,然而又提出土地不足的論述製造社會矛盾,民間社會雖多次以土地數字反駁「地少」的說法,指出問題在於分配及規劃,但實證數據似乎未能力挽狂瀾。最近,問題由「地少」轉往「人多」,社會有聲音表示人口增長才是房屋問題根源,提出「源頭減人」才是出路,矛頭更直指新移民,表示大量新移民來港令房屋問題惡化,就此,本文嘗試以多年人口普查的數據作為主線,讓數字說話,探討新移民是否房屋問題的「元兇」?

新移民人口比例逐漸減少

首先,從整體人口分析,根據統計處數字,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 年人士(下簡稱「新移民」)的數目, 由2001年的266577人,減至2006年的217103人及2011年的171322人。新移民佔全港人口比例亦由2001 年的4.1%下降至2006年的3.3%及2011年的2.5%。十年以來,新移民人口出現負增長,平均每年-4.2%,反觀,同期間全港人口的增長率則為0.4%(表1及圖1)。數據顯示,新移民的佔全港人口比例在十年間一直下跌,與一些坊間印象「越來越多新移民」不盡相同(若認為居港滿七年的仍是「新移民」,則有待討論)。
圖1
005
表1
001
「中港家庭的住屋需要」才是真命題

新移民申請來港,絶大部份以家庭團聚為主,數據顯示,2011年有新移民的115323個住戶當中,超過九成(90.5%)是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同住,住戶數目為104360個,只有9.5%的住戶是全部成員皆為新移民,住戶數目為10963個,佔全港237萬家庭住戶約0.5%,「只有新移民」的住戶為數有限(表2)。而從婚姻角度分析,在2011年新移民人口中,有80626對夫婦,其中95.7%都是非新移民與新移民的夫婦(非新移民男士娶新移民婦女佔超過八成),兩者都是新移民的只有4.3%(表3)。因此,所謂「新移民住了很多屋」其實是假命題,討論的重點,應是「中港家庭」,而不能單純討論「新移民」的住屋需求,因為大部份的住戶都有「港人因素」。
圖2
006
表2
002
圖3
008
表3
003

人數增長不等同額外單位需求

討論需要多少住屋單位,我們要評估有多少住戶增長,而人口的增長卻未必與單位需求成正比,尤其團聚家庭,因為一般家庭在香港已有一個住屋單位,加上來港團聚的一人,比從前住得擠迫,但仍舊是一個住戶,即「1戶+1人=1戶」,數據顯示,大部份新移民與近親家庭成員同住,在2011 年,這類中港家庭住戶的平均人數為3.5 人,較全港的2.9人為高。另一方面,新移民的單人住戶的比例只有佔4.7%(遠低於全港住戶的17.1%),其餘大部份都是核心家庭住戶(68.6)或親屬關係住戶(25.6%),有新移民的家庭相對住得擠迫,每人佔用單位比率亦較少。當然,住得擠迫亦會令分戶需求增加,來港後分居所產生的住屋需求亦要關注,上述數據只在於說明,新移民帶來的額外住屋單位需求,未必如想像中的多。事實上,有新移民的家庭住戶佔全港住戶比例,亦由2001年的7.1%跌至2011年的4.9%。

「只有新移民」住戶難以入住公屋

社會亦有輿論指,新移民一到港就可入住公屋,但必須留意,現時房委會關於申請公屋的規定︰「剛來港定居的人士只要年滿18歲或以上,及符合其他申請資格,便可以申請登記,不過在獲配入住公屋時,至少要有一半名列申請書上的家庭成員,必須在港居住滿七年並仍在香港居住」,新移民雖然可以申請公屋,但受到規定限制,房委會資料指出,2012年6月,在輪候冊中,因「未符合一半家庭人口居港滿七年要求」而被凍結的申請個案為5020個,佔整體輪候冊個案不足3%,為數有限。可以入住公屋的新移民,大都是中港家庭,若涉及現有住戶加名的,則不會構成額外單位需求,而「只有新移民」的家庭,是難以入住公屋單位的。

「源頭減人」錯定房屋問題焦點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新移民人口一直下降,沒有限制單程證配額但已有所謂「源頭減人」的效果,然而,各項顯示房屋問題的指標卻在同期一直上升,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私人住宅租金指數由2001年的95.4升至2011年的134.0,售價指數則在同期由78.1升至206.2,而公屋輪候冊個案在同期亦由108433升至152400(2013年6月更高達234300)(圖4及表4)。事實上,房屋問題惡化因素眾多,包括地產霸權、環球資金流入、放寬租務管制、土地分配問題等等。新移民人口與房屋問題指標,趨勢呈反方向發展(圖1與圖4比較),即使有關係,亦不是決定性因素。
圖4
007
表4
004

必須強調,筆者無意否認,新增人口會帶來住屋需要,然而,上述數據及文字說明,1) 新移民的人口及住戶數目及比例都正在減少;2) 「只有新移民」的家庭數目有限,應以「中港家庭」而不是「新移民」來討論房屋單位需求;3) 新移民大多有團聚家庭支援,未必需要額外住屋單位;4) 入住公屋的新移民大都是中港家庭;5) 近年新移民人數一直減少,但房屋問題卻越趨嚴重,我們有必要將房屋問題怪罪新移民嗎?

認清房屋問題元兇

面對內地旅客人數增加、內地富豪炒高樓價、內地官員干預政治等等,令香港市民對內地產生厭惡情緒,筆者亦有同感,然而,我們必須認清事實,不必將這種情緒連結到新移民身上,甚至將房屋問題歸咎於他們。影子長策會已多次撰文,指出房屋問題關鍵在於,政府多年來縱容地產商團積土地及炒賣樓宇,令樓價租金高企,另外,政府未有善用閒置土地,公營房屋興建不足令基層市民上樓無期,令房屋問題加劇
提出「源頭減人」處理房屋問題,除了要面對人口老化加劇的挑戰(2011年,新移民年齡中位數為31.5歲;比全港的42.4歲為低,在過去十年都比全港低近10年歲),更是在挑戰中港家庭的團聚權利(或延長團聚時間);與其如此,何不集中火力,要求政府設立土地囤積稅、累進房產稅、全面公開土地資料、善用閒置土地、市建局撥地起公屋、發展丁屋預留地、進一步增加公營房屋等等,來處理房屋問題呢?將房屋問題的矛頭指向新移民而非地產霸權,鋤弱扶強,地產商及權貴真的在掩著嘴偷笑吧

作者為影子長策會成員陳紹銘

(影子長策會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影子長策會/1387942798092154)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