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9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文化論政】歐陽檉:士紳化城市發展是篩選藝術的大筲箕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文化論政】歐陽檉:士紳化城市發展是篩選藝術的大筲箕
Jan 9th 2014, 05:52, by 香港文化監察

圖:歐陽檉

在香港,傳統上藝術家還是多多少少給人孤芳自賞,不食人間煙火的印象。不過,最近有藝術家在九龍東「2013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開幕禮上抗議,又有年青音樂人臨時退出一場「西九自由野」的節目。我們見到,其實藝術家也和普通尋常百姓一樣,要面對香港發展大勢,包括市區重建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影響。

士紳化的意思,是在城市舊區更新的過程中,趕走舊貧窮、年老或少數族裔等弱勢社群,換來社經條件比較優越的「中產」人口。有關前衛藝術被用作士紳化催化劑的例子,可參考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紐約「東村」 ("East Village")(註)。當時紐約製造業撤離,中產階級又搬到市郊居住,舊區因而荒廢虛空,業主無法收租,也就無法交稅,政府也陷入財困。雖然沒收了大量業權,但因政治右傾而不大規模發展公共房屋,只是一直在等待私人地產商去重建。於是空置的房屋吸引無家者佔用,變成貧民窟,三教九流混雜,罪案販毒嚴重。這樣的環境,同時也吸引了新一代的藝術家,利用三不管的街頭變成公共表達空間,加上紐約深厚的多種族移民混雜環境,令新興的行為藝術和塗鴉藝術等蓬勃起來。東村街頭藝術的危險意像經由傳媒推波助瀾,成為「波希米亞」潮流聖地,吸引了安逸地住在市郊的中產階級前來歷險和消遣clubbing。地產商見中產開始回流,有利可圖,遂大規模收購物業,囤積炒賣或重建。 受租金管制保障的住客,則被業主以各種手段迫走,再轉租給中產租客。政府靜觀其變,結果「藝術」東風吹至,令舊區翻身。各種街頭新藝術,因為觀眾多好新奇,加上商業藝術市場蓬勃,部分變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登堂入室。後來租金上升,商業成功的畫廊搬到SoHo,其他則關門大吉。所以,地產沒有殺死藝術,卻是篩選了藝術。本來非主流,具批判性的前衛藝術,和地產跳完探戈後,「一將功成萬骨枯」-造就了一些名成利就的藝術家,卻埋葬了創新的時代,也摧毀了新藝術誕生的有機土壤。

雖然香港不同紐約,九龍東也不是東村,兩者之間文化和地理環境迴異,但這並不代表香港舊區沒有受到士紳化的影響,只是出現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已。香港是一座一千平方公里大,毗鄰大陸的半自治自由中華孤城,加上全境用作建設發展的地方只有約百分之二十,中產階層其實從未試過真正逃離市區,舊區樓宇也從來不曾多到可以荒廢。

然而,香港的地產商和政府也都認為把舊區變成商業區(CBD),以金融地產帶動經濟才是硬道理。和紐約東村例子中的政府行為不同,香港政府「適度有為」,沒有耐性去等新藝術的出現,採取主動推出活化計劃,一方面修改法例鼓勵整棟大廈重建和改裝,另一方面搞文化活動營造氣氛,互相配合,加速過程。梁振英在當選特首前,於一個論壇上,說他經常到工廈看看,發覺其實空置率很低,雖然製造業式微,但他見到有很多人在做「將大包花生入落細包花生」(包裝?)的工作云云。現有工廈裡林林總總的文化藝術活動早已有很多人報導過,文化和各行各業並存,是一個有機的環境。政府說不同用途不宜混雜,一定要整棟重建或改建,是太過粗枝大葉。即使文化創意產業有幸被定義為「高增值」行業之一,能夠應付地價租金暴升的仍是鳳毛麟角。所以,「活化」舊區其實是篩選淘汰所謂「低增值」活動,惹來物業投機,迫走現有租客,在九龍東開始凝聚的社群便會散離。香港的新藝術,在政府的「活化」之下,大有機會未成熟,已消失。

香港的藝術生態,和紐約比較,也是各有不同。香港中產畢竟比較循規蹈矩,沒有嬉皮和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基因、媒體對文化藝術報道亦似乎未曾十分普及、商業買賣亦未有主導本地當代藝術品的創作方向。反之,香港的藝術,往往以活動展覽節慶為主,於是政府和地產商依然是主要的文化藝術贊助人。在香港,政府和地產商不需要藝術作為開動推土機的汽油,但似乎還需要它作為推土機的潤滑劑。所以在建築雙城雙年展上,有藝術家選擇製作批判性的作品,試圖「反咬喂哺之手」。但也有年青藝術家感到參加這樣的展覽無異飲鴆止渴,到開幕禮現場抗議,對政府一手保育文化,一手消滅文化的虛偽表示不屑和不忿。

著作"Art Worlds"一書的社會學家 Howard Becker 告訴我們,人有一個意念,要做,就總會做得出一件作品。最「自主」的藝術,可以是拿一張紙,寫一首詩,自己欣賞。然而,當藝術家要把心中的靈感、意見或理想變成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就要獲得更多資源、也會受其他合作夥伴、專業人士和社會因素等左右。在過程中每個不同的步驟上作出取捨,堅持或妥協,其實也是創作的一部分。藝術家面對社會大勢,一時進退失據,也是一個學習創作的過程。文化創意,無需特權,只是最忌揠苗助長。

作者為大學教師

註:有關紐約東村的前衛藝術和士紳化歷史,以下這本書內的一章有很詳盡的記錄和分析。
Bowler, A., & McBurney, B. (1993). Gentrification and the Avant-Garde in New York's East Village.In Balfe J.H. (Ed.), Paying the Pipe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rt Patronage.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4年1月4日

本欄逢週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