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多了「住戶」又如何?公屋上樓依舊無期 ﹣對房屋需求推算的三個疑問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多了「住戶」又如何?公屋上樓依舊無期 ﹣對房屋需求推算的三個疑問
Sep 9th 2013, 04:46, by 馮檢基 frederick FUNG

特區房策久欠建樹,勞師動眾所撰的長策諮詢文件亦欠新猷,背後莫過於因為港府施政因循。這次長策會推算未來十年將有四十多萬個單位需求,根據公私營房屋「六四比」,公營房屋十年供應約為廿七萬。坊間指斥此為嚴重低估,因公屋輪候人數已達廿三萬,政府則辯稱為計算方式不同而已,現嘗試簡單分析當中爭議的因由。

1. 用以往的供應決定將來的需求?
房屋需求推算由四大部分組成,其中的「住戶數目淨增長」影響最大,佔整個推算單位數目超過六成,其計算理念十分簡單:「只有住戶數目的淨增長,才會產生新的房屋需求」。根據統計處資料,「住戶」定義為「一群住在一起一同分享膳食的社會及經濟單位」,而同一屋簷下有兩個或以上住戶的情況只佔極少數。以此理解,人們要成為「住戶」就一定要有新房屋以「住在一起」。推演下去,房屋供應短缺會限制住戶數目的增長,因為少了房屋讓人們「住在一起」成為新住戶。由此可知,「將來房屋需求」很大程度受「住戶數目淨增長」影響,「住戶數目淨增長」又推算算自「過往的住戶數目」,「過往的住戶數目」又受制於「過往房屋供應」。結果,長策會以「過往房屋供應」間接推算了「將來房屋需求」。依據以往能夠提供多少房屋推算將來市民需要多少房屋,合理嗎?

2. 有房屋的人才算是需求?
根據經濟學解釋,房屋需求應是擁有房子的慾望加上實踐慾望的能力(金錢)。當房屋供應量與房屋需求量相等時,便構成房屋市場的成交量。住戶(據統計處的定義)數目的增長應只是房屋市場成交量的一部分,故絕不能單純視為房屋需求。若有人有買房子的慾望和足夠金錢,卻得不到房屋供應而暫與家人同住,他的需求自然不是「住戶數目淨增長」,因而被排拒於需求推算之外。公屋輪候冊的申請人也是同樣原因,而沒有被計及。故此,根據「住戶數目淨增長」的推算的房屋需求,實際上只是「已被滿足的房屋需求」。

3. 顧及了沒有房屋的人?
除「住戶數目淨增長」外,房屋需求推算尚有三個部分,合共約十五萬個單位。然而,公屋輪候冊有廿三萬人,輪候意向相對堅定的「一般申請人」已佔十一萬多,再加上工廈劏房戶等潛在需求,總數應已超過十五萬。而且,「未被滿足的房屋需求」又何止公屋輪候者和工廈劏房戶?

小結
長策會內高手如雲,相信早已察覺住戶定義的問題,無論是疏忽還是有意為之,將來房策亦難免蕭規曹隨、難有突破。因為既然將來房屋需求大部分是過往成功滿足的需求所推算,那一直未被滿足的房屋需求,例如公屋輪候冊申請人,亦難以期望政府將會重點顧及之。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