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居港權問題:第十四個苦候被理解的年頭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planting ten trees and ensuring that all our clothing is produced responsibly we allow each and every customer to make a difference. Join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居港權問題:第十四個苦候被理解的年頭
Nov 20th 2013, 04:16, by 中大學生報

文:郭鎮齊

就讀港大的內地女生不幸身亡,個別人的麻木不仁即時引起大眾猛烈批評,可見港人對內地人絕非毫無同情。不過,這些仇恨言論無疑也顯示中港矛盾愈加惡化,我們有迫切需要重新認識這些矛盾的歷史。一九九九年的居港權爭議,正是特區政府開始透過塑造敵人、製造矛盾來操縱市民情緒的混帳手段。我們不妨由此開始,嘗試質疑當權者的話。

歷史:從有到無的剝奪

居港權爭議簡單地說,就是一大群原本可以一家團聚的人,成為政策夾縫下的慘烈犧牲品。

香港居民、居港權、單程證,其實都是1980年港府取消抵壘政策後的新產物。取消抵壘政策後,港人內地所生子女需要獲得單程證才獲批定居香港。本來,有關問題中英聯合聲明亦有處理,但特區政府97年後發現基本法24條「過於寬鬆」,會令人口「大量流入」,於是以緊急立法的方式修訂入境條例。

由於相關修例被質疑違憲,大批受修例影響而喪失居港權的人士,申請司法覆核挑戰修例。結果99年1月,終審法院對有關法例做出解釋,確認所有香港永久性居民所生子女,不論是否註冊婚姻所生、有否單程證、是否生於中國、是否父母成為香港居民後所生,一律可獲得居港權。

可惜,口頭認同判決的特區政府礙於經濟利益的考量,乃刻意製造公眾恐慌,再以「提請人大釋法」一途去扭轉終審法院判決。最終,99年6月26日,享受家庭團聚僅五個月後,人大與終審法院作出截然不同的解釋,宣佈子女出生時,若父母未成為香港居民,則不獲居港權。

政府當時直指,釋法可減少49萬人的居港資格,但其實這就是將已經到手的團聚權利,從這大批家庭手中奪去。

抹黑:操縱情緒的醜行

要維護政商一體的利益,政府一直需要緊密地控制人口與社會資源,並引入趕走「經濟上無貢獻者」的思維與政策。97後要從金融風暴「振作起來」,輿論上的抹黑就成了政府的選擇。

99年4月,政府稱終審法院之判決會在十年內為香港帶來167萬移民,並因而大幅增加學校、公屋、醫院等開支,令香港在十年內需要額外$7100億財政預算(當時庫房只有$4000億),每年又需額外$330億的經常性開支。一時間,社會陷入「香港陸沉」的高度恐慌,原本抗拒釋法的公眾慢慢開始同意以此法「解決危機」。

不過,許多學者早已提出167萬移民之說是胡亂推算出來,比現實超出至少一倍。而$7100億之計算方式更是荒謬:政府先假設所有新移民都失業,於是失業率上升至30%而且需要大量經濟援助,後再假設他們全部無屋可住,因此要大建新市鎮與公屋。

社會一片恐慌之時,政府竟乘機在釋法爭議期間多次上門,將未知是否可得居港權而留港等待判決的港人子女,在父母面前粗暴地強行押走,遣返出境。對不少居港權家庭而言,那是他們最後一次與家人見面,自此一江相隔。

痛苦:骨肉分離的悲哀

骨肉分離本就教人痛苦,長年分隔異地更使婚變、親子關係惡劣等問題成為許多居港權家庭的結局。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所作的調查顯示,爭取者平均等候約16年仍未獲單程證,而95%以上爭取居留權人士,在成長過程中,更未試過與父母相處超過一個月。

更可憐的,是部份家庭還要因地方貪腐而面對更大的悲哀。以施君龍為例,原本一家三口得到單程證,卻因為地方貪腐,收起一個名額來敲詐。結果面對稍有經濟能力的姐姐與仍需照顧的施君龍,經濟能力有限的母親,被逼要在兩者之間選擇誰要留鄉,誰要到港。就這樣,十二歲的「弟弟」因為生活而與母親分離,自己撐過孤獨的成長期。而為人父母的,也被逼以經濟價值來計算親生骨肉。要將孩子當成可以拋棄的貨物,家長自覺虧欠子女幾十年的罪惡感與心理重擔,當然絕不好受。

當冒生命危險偷渡來港見一面父母也成為不少人的選擇時,骨肉分離之苦大概不言而諭。明明這些人的權利再基本不過,現在竟又因人大出於考慮「經濟效益」的釋法而要再經歷難過的分離。這種事毫無公義,無怪乎居權運動到今天仍要堅持走下去。

冷靜:重新理解的前提

這邊廂,家庭團聚的權利要用幾十年爭取,連容許「超齡子女」申請單程證的政策也要抗爭到2011年才獲認可。大批家長爭取十幾年,未及一家團聚便已撒手人寰。今年六月,多年來積極參與居權運動的標誌性人物林道成先生,也在成功爭取一家團圓的兩年後,不幸辭世。

但另一邊廂,內地商人、專才、優才卻可以輕易申請來港賺錢。說明白點,其實還是政府繼續用政策實現其「冇經濟貢獻就死開」的想法。「權利」,不過是賺夠了錢才能要的「奢侈品」。

自99年起,居港權家庭一直被當作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來刻意抹黑,但公眾少能抽離政府刻意操作的情緒政治。十幾年來,這些代罪羊往往連辯辭都尚未出口便被攻擊。其實,居港權家長曾多次以遊行形式,要求收回單程證審批權,因為他們一直爭取的,只是一個基本的權利:要政府認同他們可以一家團聚。

近年愈演愈烈的中港紛爭,固然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確實受到各種影響。但不嘗試找出真正的原因,反而誤將責任推到一班同是弱勢的人身上,無疑是做過了火。

當居港權運動幾乎沒有任何人支持,只剩一班老邁的長者為自己的合理權益苦苦掙扎時,我們是要繼續「理所當然」的思維,順從政府製造的假像,對代罪羊大加鞭撻,抑或能從歷史汲取經驗,試.聆聽對方、質疑政府,並還他們一個真實的面貌,還他們一個合理的待遇?

延伸閱讀及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香港居留權爭議」

.張超雄,《居港權事件對香港社會的影響》

.居留權大學行動網誌, http://roau.wordpress.com/

.亞洲週刊(2013年10月13日.第27卷.第40期),《縱火案.居港權.悲劇根源》

.大紀元時報(2011年11月24日),《中聯辦被指以居港權斂財》

.獨立媒體,《爭居權十四年:遺忘、忽視、邊緣》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