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尋找我們的公信力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尋找我們的公信力
Feb 17th 2014, 09:40, by 梁啟智

近來有兩宗與公信力相關的新聞,主角都是《明報》。首先是因應大學民意調查降級,《明報》除去報頭上「公信第一」的字樣,另一件則是《明報》更換總編輯之爭,不少撰稿人和長期讀者也擔心編輯方針受影響。這兩件事件當中,社會都相當重視媒體的公信力,筆者對此也深表支持。然而筆者也希望同時指出,公信力的捍衛不應限於主流媒體,公信力就在你我中間。

調查顯示,港人使用社交網絡的頻率,似乎已經超越傳統媒體。很多時候,我們對某宗新聞的第一次接觸,未必是來自傳統媒體本身,而是某些網上名嘴詞鋒銳利的評論,而到了第二天早上的傳統媒體報道也往往跟這些觀點走。我們已到了先看評論然後才看新聞的年代。與此同時,在社交網絡當中,我們已確定不可能只是被動的受眾,因為我們的每一個「讚」和「轉」也扮演了某些傳統媒體的角色,協助某一消息或觀點的擴散。在這即食評論的時代,我們是否也該對「公信力」的追求作一點反思?

最普遍的例子,是各式各樣的網上傳言,從食療秘方和超自然現象,到「颱風信號發出時間內幕」和「綜援收入高於中產」的所謂揭秘,經常在社交網絡和手機短訊傳播,通常還會加一句「不知道是否真確,不過看起來很嚴重,還是轉一下!」如果是傳統媒體的話,這種編輯標準肯定被認為毫無公信可言的。有時這些傳言其實早已被嚴謹的調查否定,只要隨便在網上搜一下就找到,儘管我們大多數人也不是特偵記者,但為何往往連丁點的查證也不做便去轉發?

網上世界也要談公信力

與此同時,筆者又發現不少立場鮮明的網上名嘴,似乎從不介意他們的立論被擊破。有時他們會基於某一觀察大做文章,後來即使此一觀察被證實搞錯了,也不會見到他們出來道歉,反而會繼續堅持己見,支持者也不會減少。他們可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我們看評論的時候,我們追求的往往不是嚴謹的分析,而是尋找對既有觀點的認同。和自己立場相同的就即按「分享」,立場不同的就留言放罵,立論的基礎和推論的過程還是其次,最重要是結論一致。

 網上世界也要談公信力,因為筆者擔心長此下去,惡意中傷就會變得毫無成本。舉個例,把一個擁護或反對中央政府的人批為投降派或滋事分子,這最多算是出於立場分歧的不同解讀,還算可以接受;但如果戲謔一個路過戒毒中心的人肯定是一名隱君子,進而人格謀殺,這就已經是無中生有,從程度問題變成是非問題了。前一種評論我們還可以基於言論自由而忍讓,後一種卻是赤裸裸地違反公共辯論的倫理。很可惜,這種「玩笑」卻是愈來愈多。

面對這樣的網上評論空間,我們可以如何應對?我們應保持警惕。在傳統媒體,在什麼版面放報道、分析評論或是主觀感受,還是有一定的規矩,在社交網絡卻沒有這些界線。我們也要習慣多走一步,有圖不一定有真相,如果能放下先入為主的立場,網上世界尋找和比較不同觀點應該更為容易。

誠然,報章和網上留言,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媒體,我們很難也不應該以同一標準嚴格要求。然而正正因此,互聯網作為公共領域的角色,更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參與和保護。如若以為聲稱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已經落伍便能回應公信力之爭,未免過於樂觀。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圖為編輯所加)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