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覆薰華君:「殘體字」爭論欠缺理性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覆薰華君:「殘體字」爭論欠缺理性
Apr 18th 2014, 21:52, by 青青子吟

拙文《學術說腦殘》一文得到薰華君的回覆表達不同意見,我不敢隨便猜測杜撰他人的想法,所以只從薰華君文中字句做出答辯,也有其他網友提出不同觀點,我認為不在學術討論範疇之類,有偏見和誤解成份,所以不做回覆。
--------------------------------------------------------------

薰華君在文章開篇認為:「所謂三成簡體字自古有之,中共文字改革較為成功等說,恕我不敢苟同,乃粗屬一文,與作者相榷」。
--------------------------------------------------------------

拙文中提到「三成簡體字古已有之,八成簡體字在四九年以前就存在」這個數據是有堅實的證據的,請參考此類問題的權威學術著作:
當代學者著作有《簡化字溯源》、《簡體字源》,對每一個簡化字的源頭和演化都有詳實的探究,以及做數據統計能證明拙文的觀點。還有論文:
李樂毅(1994),〈30%的簡體字來自先秦兩漢〉,香港,《普通話》,1994年02期,
李樂毅(1996),〈80%的簡化字是古已有之〉,《語文建設》,1996年08期,
還有民國學者的著作《宋元以來俗字表》、錢玄同的論文《減少漢字筆畫案》,都研究過這個問題,基本都一一驗證。還有很多,鑒於篇幅有限,這個問題我不想多費筆墨,所有研究、史料,都無可爭辯的證明了這一點,這是學界共實。如果薰華君覺得對這個數據有異議,請給出嚴謹邏輯的證據。

拙文原文是:「從純粹語言文字學的角度來看,第一批簡體字應該說比較成功的」。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來說,簡體字在「表意表音」方面,相比繁體字并沒有差距,在這方面繁體字沒有絕對優勢,也就是在文字的工具性上看不出差距。

但是,簡體字誕生在漢字文本不能以電子信息化處理以前,那時候是沒有電腦的,所以,簡體字在書寫快捷方面有優勢。再者,任何語言文字都是朝著「經濟化原則」演化,能用簡單的符號絕對不會用複雜的符號,除非複雜的符號在表音表意上有優勢。經濟化原則,也就是漢字幾千年演化的主要驅動力,直到簡化到與漢字表音表意方面到一個平衡,使得二者兼顧,到最優化狀態。

簡體字的字數比繁體字少,字形簡單,表音表意沒有劣勢,所以,我說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下了了這個結論。當然,這個結論看起來不嚴謹,但是要細說也可以寫一篇論文。筆者蒐集的數據,可以化為更邏輯數字化的「數據模型」的方式,論文證明筆者觀點。
------------------------------------------------------------------------------------------------------------------------------

薰華君稱:簡體字中的古字,正反映簡體字的一大問題:破壞系統。首先我們要問的是:為何那些是古字?既為古字,且又要政權「重新推廣」,足以證明這個字起碼都有幾百年沒有人用;也就是說,這個字早就被古人放棄了。放棄這個字的原因,也不難懂:不好用就不用,就那麼現實。為甚麼不好用,原因可以是千奇百怪,但至少有一種可以肯定的,就是:此字不好認、易生歧異,便應廢之。
------------------------------------------------------------------------------------------------------------------------------

「破壞系統」指的是破壞什麽「系統」?不是很明白。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漢字沒有一詞經過官方或者學術界的規範和整理,而且秦始皇只是統一「篆書」,「隸書」當時在民間流傳,漢字數千來沒有一個標準化的「系統」,只是依據語言文字的規律自行在發展,不符合文字規律就會被淘汰,符合就會流傳下來。如果你指的是這個「看不見的手」製造的「系統」的話,那麼這些古字流傳下來,就證明合理的,因為這些簡體古字在書寫快捷上有優勢。也符合語言文字工具性的經濟原則。

關於這個質疑我本來不想答復,我在文章中說得很清楚,這些古字不是「幾百年沒人用」,也沒有被「古人放棄」,是以異體字、手頭字、手寫體的方式在使用和流傳。

----------------------------------------------------------------------------------------------------------------------------
薰華君:退一萬步,不講系統,縱然民間有草體、簡體出現,大家都明白甚麼字型才是「正經」的,鮮少會將「电」、「无」這等棄而不用的古字寫在公文上,何況是民間生成的俗字「鳮」?簡體字另一為人詬病處,就是這種「又」、「乂」怪字。即使古已有之,也是難登大雅之堂。即使可以考證到原來字已出現過千年,也改變不了「又」、「乂」怪字不正式的內涵。考亦無謂,何用再證?
------------------------------------------------------------------------------------------------------------------------------
「正經」字改如何解讀?我不敢隨便揣測,所以不答復。但是,薰華君恰恰錯了,「电」、「无」都不是中共造的,而且曾用在過比較正式文書上,「电」最早出現在金文上,也就是商周皇家青銅禮器上,「无」在唐代經常出現在經書和公文中,書法家的法帖中,僅舉一例:敦煌佛經中頻繁的出現「无」這個字,不知道萬世不易「佛經」算不算你說的「公文」?「又」、「乂」繁體字中沒有嗎?你寫文章難道不用「又」這個字嗎?「乂」不是簡體字,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都有,古代常用,今天來看就是怪字。
----------------------------------------------------------------------------------------------------------------------------
薰華君后兩段:
作者文中另一觀點,就是說簡化字改革算是成功。恕我直言,我一看此觀點,即大笑三聲,難以言語。說到底,講簡化字改革成功,不就是因為他們先將字簡化了再去普及教育嗎?為甚麼不先普及教育再去簡化字?數十年前,大部分人都只能學到簡體字,根本就無從比較、無從選擇。古代各種棄用文字,無不是被政治打壓起碼幾百年才真正棄而不用(北歐如尼字母便是最好的例子)。要用上幾百年,便是因為使用人群習用已久,非要十數代人才能將文化消滅;反過來說,秦篆敵不過民間習用的隸字、隸字又敵不過士人時尚的八分體。那麼,簡體字是怎樣成功的呢?無非是「農村包圍城市」,由一大堆沒學過繁體字的人包圍學過的人,順道政治打壓下反對者。要是如此行,簡體字還不能成功,那才奇怪了。這也是與文字自然發展完全無關,反對這種文字,更是基於學術立場,與政治立場可以是毫無關係!
簡體字毫無章法,難看難讀又難學,是公認事實。兩個月前網上一文《台灣必須在國際教學市場上打敗簡體字,沒有藉口》(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6136/)更是直接道出簡體字有多無謂、無用。簡體字豈止是無謂無用,推廣簡體字,更是對華人文化的一大危害!難道這就必然與政治立場有關嗎?既然青青子吟君要以學術說事,為何要泥於那一點半節小學工夫?又何須妄言政治偏見?「農村包圍城市」的推簡策略,正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天天實行。華人傳統最後一點薪火,已是危在旦夕。既然君要學術,便更要看透肌理、綜觀全局;微枝末節,何用道哉!
------------------------------------------------------------------------------------------------------------------------------
本來這兩段不想回覆,請你用「語言文字學」的角度反駁我的觀點,沒主張的觀點我不做迴應。再次申明拙文的觀點:「從純粹語言文字學的角度來看,第一批簡體字應該說比較成功的」。

第一, 你說的「他們簡化」不成立,簡體字八成古已有之,還有一部份是是草書楷化,只極少數幾個字是你說的「他們簡化」。另外,提倡簡化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清朝就開始,國民政府時期民間提倡簡體字,反而政府中存在爭議。
第二, 簡體字在文字的「工具性」上不輸給繁體字。
第三, 在電腦沒有誕生以前,簡體字書寫快捷性有絕對優勢。
第四, 你說的推廣簡體字有政治因素,我承認,但是,你用的繁體字鼻祖是秦始皇統一的呀,有政治原因就是一定不成功嗎?這就如同問:秦始皇爲什麽要用秦篆,爲什麽打壓趙國的篆書以自己為正宗?不用楚國的蟲鳥篆?英語爲什麽就能稱前世語言?比西班牙語、法語都優秀?

至於薰華君你說的:

「無非是「農村包圍城市」,由一大堆沒學過繁體字的人包圍學過的人,、既然君要學術,便更要看透肌理、綜觀全局;微枝末節,何用道哉!

我只做學術討論,「文學修辭」我不作迴應。很難說出對錯,沒有清晰概念辯論沒完沒了。我說「學術」是對陶傑文章「學術說殘體」的迴應,至於你說「一點半節小學工夫,妄言政治偏見」,你說是就是就是吧,筆者才疏學淺,只有這個水平。

我認為香港人所謂的「殘體字」爭議是一個偽命題,首先「殘體字」的定義什麽?正體字的定義是什麽?港澳臺用的漢字就是正體正宗?而且香港和臺灣的繁體字是不同的,也存在一定差異,那個才是正體?是不是只要是「簡體字」都是「殘體字」?

我也不喜歡簡體字,我也不喜歡共產黨,至於有些人硬要說簡體字是殘體字那也沒辦法,是不是殘體字沒有什麽區別,簡體字不會消失,文字交流和記載信息的共用是第一位的,其他都要退居次要位置,文字發展如果不符合語言文字規律,即便有政治干預也不會存在下去,糟糕的二簡字就是例子。所以,我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不會那麼反應過度。將一個草書當成「殘體字」瞎亂叫喊,不是欠缺理性是什麽?應該怎麼說呢?

本人文筆粗鄙,見識有限,倉促回覆,如有冒犯請見諒!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