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勞資糾紛的誤讀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勞資糾紛的誤讀
Nov 29th 2013, 07:24, by 李偉才

今年四、五月的國際貨櫃碼頭工潮,在香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其中資方的醜惡咀臉已經受到了有識之士的猛烈批評,筆者毋須在此贅述。筆者欲借此作出的,是有關「勞資糾紛」基本概念的一點理清。

很多人一聽到「勞資糾紛」,很自然便會想到兩個利益集團的爭拗和角力。再形象和簡化一點看,就好像兩個成年人為了一些利益分配而在爭執一樣。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比喻其實是十分誤導的呢?事實是,「勞方」和「資方」這兩個「集團」在實力上是極其不對稱的。資方坐擁的,是進行生產所需的材料、機器、技術和龐大的資金;而勞方所擁有的,便只有赤裸裸的個人勞力。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大部分人都可透過這些個人勞力達至基本自足的生活。但自從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崛起以來,愈來愈多的人在「圈地運動」(強徵農地、拆遷)之後變成了無產者。他們惟一能夠出賣以維生的,便只有他們的勞動力。

資本(金錢)的「保鮮期」可以近乎無限,而商品今天賣不出還可以留待明天,最後即使投資失敗了也可以申請破產。相反,勞動力的「保鮮期」是零:今天「賣不出」的勞動力不可以留待明天,而長期處於失業狀態的苦況(即使有失業救濟金的援助),是申請破產所無法比擬的。

然而,上述這種強弱懸殊的不對等狀況,卻被「市場」這個東西掩蔽起來。在傳統經濟學的論述中,「市場」是一個你情我願的自由交易場所,而每一種「商品」的價值,都由「供、求關係」所決定。「勞動力」之作為一種商品,當然也不會例外,而在供、求定律之下,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任何工資都是合理的,因此不存在剝削的問題;(二)總有一個工資水平會導致充份就業,因此「非自願性失業」是不會出現的。

這些結論當然荒謬。這是因為「勞動力」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它的背後是活生生的人,以及一個個的家庭。人不是茶葉、絲綢、紅酒或芝士,所謂「手停口停」,工人沒有不出賣「勞動力」的自由,也不可能接受一個無法維持家計的工資水平。此外,由於經驗和技能所限,他也沒有隨時轉工的自由。最後,他有作為人應有的尊嚴,也有體力上和精神上的極限。凡此種種,以「勞動力市場」來理解「勞、資關係」,是把問題的本質徹底掩蓋了。

「勞資糾紛」不是兩個成年人在爭執,而是一個三百磅的相撲手與一個三歲小孩在爭執。工人想要保護自己的權益,最有效的方法是團結起來組成工會。(當然,一百個三歲小孩也不可能戰勝一個三百磅的相撲手,但總較單對單好一些。)而資本家的對策,是千方百計(包括製造輿論和游說政府立法)阻止工會的活動,並以威脅利誘的方法以分化工人。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有一段著名的說話:「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 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他容或說得過激了一點,但請大家多些採用這樣一個角度來理解勞資糾紛的本質。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