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帶女朋友去看《飢餓遊戲》吧!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帶女朋友去看《飢餓遊戲》吧!
Nov 29th 2013, 11:19, by 雙語陳

原文載於作者博客

(本文討論電影及原著小說主題及情節,嚴重劇透,讀者請自行斟酌)

一部認真之作的政治性  (A Serious Work's Political Nature)

《1984》作者George Orwell 與《The Hunger Games》作者 Suzanne Collins

《1984》作者George Orwell 與《The Hunger Games》作者 Suzanne Collins

在經典英語小說《1984》中將極權本質刻劃得入木三分的作家George Orwell曾在他一篇散文《我為什麼寫作》(Why I Write)中提出,任何認真之作必然帶有政治立場 ─ 或試圖將世界推往某一方向,或影響人們對應竭力建設一個怎樣的社會抱有何等想法。最近因為電影續集上畫而紅透全球的《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當然不是例外 ─ 不少論者甚至認為《飢餓遊戲》所描繪的獨裁社會頗有借鑒《1984》之處。有趣的是,《飢餓遊戲》的女主角Katniss雖生活於極權之下,卻是個只求獨善其身而無意推翻極權統治的典型平凡人;這是故事的獨到之處,也是我推薦你帶女朋友 ─ 如果她沒有主動要求的話─ 一同欣賞這部改篇自原著小說第二部曲的《飢餓遊戲二: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 2: Catching Fire)的原因。

同為香港人,如果你打算帶女友去看《向政府說不》(No),我會勸你省口氣,別做傻事。但是《飢餓遊戲》不一樣。不錯,故事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政治意味 ─ 在一個名叫Panem,架空歷史的未來社會,描述統治者為了樹威及懲治曾反叛的人民,每年舉辦「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規定十二個行政區的倖存者每年抽籤決定一男一女的代表,置身由「遊戲」設計者所創造,實時監控的虛擬實境賽場中鬥個你死我活,並且過程全國廣播。而整個故事也是描寫主角因為代替被抽中的妹妹成為「第十二區」的遊戲代表,如何從一個極權淫威下的被動受害者,掙扎求存下成為惶恐的倖存者,最終蛻變成覺醒的革命領袖的成長歷程。但即使你的女友對這些全無概念,也不必擔心她不感興趣 ─ 因為整個故事的另一賣點,就是女主角以「愛情」作為最無堅不摧的利器,與極權周旋。

引人入勝的情感瓜葛

在三部曲的故事裡,第一部的關鍵落在臨近結尾時 ─ 女主角以自己性命作賭注,在眾目睽睽之下以意圖吞毒自盡相脅,迫得本來視主角等參與「飢餓遊戲」的「貢品」為玩物娛樂的政權,為免「遊戲」沒有勝者而失了面子,自破「遊戲」只得一位勝者的規定,讓與主角來自同區,生死與共的男「貢品」Peeta與她一同成為遊戲的勝者。然而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女主角與Peeta為了保住性命,必須配合獨裁政府,在「遊戲」結束後繼續在觀眾面前演活一對為愛痴狂的情侶 ─ 而她家鄉卻另有一位青梅竹馬的情人Gale。一個是曾與自己出生入死、救過自己性命無數次、自己尚未了解對其抱有何等感情的拍檔,卻必須在人前顯得至死不逾;一個是與自己一同成長,對家人照顧有加,與自己兩情相悅的情人 ─ 女主角掙扎猶豫之際,女性觀眾自也看得不能自拔。

主角Katniss,拍檔Peeta與情人Gale
主角Katniss,拍檔Peeta與情人Gale

Image Source: http://tinyurl.com/ldbcxn4

超越「小大人」作品規格 (Beyond the Young Adults Genre)

電影是典型荷李活商業製作;而首集搬上銀幕也強差人意,缺了些原著小說的韻味;這次的續集雖整體仍不及原著,比起上集卻大有可觀之處。少了些生死相博、兒女情長,卻多了不少戲劇張力和意味深長的言外之意。如上所述,女主角與拍檔以自盡威脅政權,本來只是走投無路,目的純為求生;這次續集中我們卻了解到,此舉之成功在無數隱忍已久的民眾眼裡,成了對政權最公開的反抗;而這「著火的女孩」(The Girl On Fire)無意點燃的革命情緒,就如同那星星之火,瞬即遍及全國,一發不可收拾,故名「星火燎原」(Catching Fire)。這次電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主角等在賽場裡接二連三的冒險犯難,而是主角開頭被迫參與的「勝者巡迴」(Victors Tour) 中,民眾對於主角反抗精神的一呼百應。那數百人將三根手指放在嘴唇上,口中哼著「學舌鳥」(The Mocking Jay)的叫聲,舉起手示意的簡單動作,隨著緊接著的殘暴壓制,以更勝小說文字描述的鮮明影像,在觀眾腦中刻劃出一幅難以磨滅的景象:雖千萬人吾往矣 ─ 政權愈殘暴專橫,人們渴望自由和反抗之心愈是堅定。劇情發展下去,整個故事的主軸也演變成描寫獨裁者如何為了撲滅革命 ─ 不論是其精神、思想抑或實際行動 ─變本加厲的殘暴,無所不用其極。當中所涉及的政治與公關手段,其虛偽、毒辣、可怖及可笑處,深刻的道破了獨裁統治外強中乾的本質。於是整個故事也超越了一部主要對象為「小大人」(young adults)作品的規格、更突破了如《大逃殺》般著重刻劃互相廝殺、刺激官能的橋段,而昇華成可堪玩味和深思的認真之作。

《大逃殺》與《The Hunger Games》
《大逃殺》與《The Hunger Games》

難得平凡的主角(An Exceptionally Ordinary Protagonist)

除此之外,故事中主角的角色塑造與成長,不但遠勝同為暢銷「小大人」作品「暮光之城」(The Twilight Saga) 之流的乏善足陳,更是故事風靡世界,並且男女通殺的主要元素。其實Katniss角色塑造的過人處,就在於她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她有英雄(雌)的特質  ─善良、正直和堅毅,更有普通人的缺點 ─ 孤僻、優柔寡斷又目光短淺 。她的一舉一動既帶著主角應有的正義感和勇氣,卻往往也帶著現實的無奈和掙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她在故事第二部開頭面對總統的威迫,即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配合其計劃以保護所愛之人的性命。換著其他故事的主角,尤其是男性主角,即使不斷然拒絕,也必先經一番掙扎,又或只是假意答應,再另謀對策,決不會就這樣屈服。然而她不但是真心屈服,而且誠惶誠恐,深怕所作不能使奸人滿意而害到家人愛人之性命。即便如此,我們對她也難以深責,甚至追看故事之間更不自覺的理解她,因為她骨子裡正是我們 ─ 在所愛之人生命受到迫切威脅時,什麼國仇家恨、大道理都得拋在一邊。但正是透過如此難得平凡的一個主角的視角(小說全篇以第一人稱寫成),我們更真切感受到現實的殘酷與無從選擇 ─ 面對極權的步步進迫,放下尊嚴與原則屈從只是自取滅亡,起而反之、抗之才是唯一的生存法門。

Katniss Everdeen The Girl On Fire by Emesemese on DeviantArt

Katniss Everdeen, "The Girl On Fire" by Emesemese on DeviantArt

還不去買票! (Buy the Tickets Already!)

 《飢餓遊戲》探討的主題嚴肅、現實、沉痛,但以緊湊、曲折而嚴密的情節承載,加上一個難得平凡的主角與其他活生生的角色,以及少不免的浪漫情節(笑),深深打動了無數讀者(包括對嚴肅政治作品先天過敏的女人心),享譽世界;也使得一個本來嚴肅得怕人的主題,變得可以親近。 故事搬上大銀幕,雖如無數改篇小說的作品般略遜於原著,卻不失為讓不看小說的群眾接觸此作的捷徑。如果你跟我一樣,認為電影遠不止於僅娛樂、消遣;如果你相信念念相加、聚沙成塔的力量;如果你想欣賞廿一世紀的「文以載道」如何「星火燎原」,別猶豫了,帶女朋友去看吧。

如欲閱讀更多作者文章,請讚好臉書專頁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