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星期二

香港獨立媒體: 文化論政:生計無憑,土地有價─保育運動的窮途末路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文化論政:生計無憑,土地有價─保育運動的窮途末路
Oct 29th 2013, 11:50, by 梁寶

市場變公園 打爛你飯碗

因為家住離島,香港仔是往返市區的必經之路。每天經過這個漁夫銅像,都覺得非常諷刺。不是因為銅像的藝術風格,不單與星光大道以至國內無數步行街的主題景點一樣千篇一律,還夾雜着半分革命寫實主義的工農兵影子。而是這個以漁業為題,耗費2億8千萬的香港仔海濱「公園」,正在慢慢蠶食了水陸交接的漁「市場」。這包括海事處停發舢舨新牌;避風塘內售賣冰塊與維修服務的疐船丟空荒廢;漁業因環保與油價上漲而被政府以政策淘汰。而原來深受水陸居民歡迎的天光墟,更是這些美輪美奐的公園設施的不速之客,早遭嚴打。

不要誤會,我不是要來加入本土懷舊行列,反而是要敬告各住街坊─當你發現居住的街頭巷尾無端多了美其名為藝術的眼寃或不眼寃地標時,即是標誌着你家附近的生計正在被消失。要是你幸運地住在保育項目內,你原來平平無奇的生活方式將會成為文化人和學生的爭相研究對象,當然還有遊客鏡頭下的奇觀。要是你不幸地剛好住在保育項目的外圍,對不起─你將會成為被地產商、市建局的收購對象,因為這些保育設施,都是為已然失去歷史、卻更能付擔得起價錢的懷舊遊客和品味新貴而建的。

筆者有一個時期曾在某大專院校教授年青學子一些文化研究技倆。那時關於日常生活的研究還是學院裡的旁門左道。備課看見英國學者大肆批評heritage industry,還覺香港有排都未夠班。卻沒留意保育課程在大學裡已悄然開張,而像信和、新世界等地產商均已以藝術、保育等名義成立各種機構,推動「專業」的保育。不少認識多年、愛好香港文化的藝術家朋友,相繼成立各種關注本土文化的團體,競投發展局、市建局、馬會的保育項目。我曾經帶領過走入橫街窄巷記錄日常生活的學生,則成為這些機構的廉價勞工。路宿天星皇后碼頭睡甚至被警察拉過的朋友,要求的是土地正義、常民歷史;政府和市場卻還給大家絕人生計的古蹟工業,和「保育青年」的美名。

救咗一棵樹 剷咗一條村

本欄繼七月的本土系列之後,相繼從生產角度探討過衣、食、「字」、行,目的是希望讀者不單從雞蛋仔想到人情味,而是認識到所謂文化,不是藝術、不是生活風格,而是生計的累積。懷舊本土主義的開到荼薇,正如呂文珊的活字印刷考察所言─活字機來自德國、已遭電腦淘汰;偽文青爭相拍照,阻住店家經營,連消費都談不上,更莫講是手藝與生計的承傳。中國美術學院學者杭間老師,十多年前開展留住手藝的研究,對象不是工藝產品,而是生產工具。除了少數有心有力的計劃外,筆者大膽講句─現在香港十居其九的保育項目,都分別走進了兩條死胡同。第一種是對發展局、市建局及發展商的唯命是從的假保育;第二種則是跌入了凡街坊人情味是好的本土主義─而兩者都是不問生計的美學本土主義。

先說第一種,文化葫蘆帶領社區導賞,在官塘遊逛一圈之後,最後把參觀者引領到起動九龍東的辦公室,聽官員講述起動大計! 這個仍在研究階段的工業古蹟保育計劃,以文化之名,或許真能留住幾幢老廠房,並且活化成新的消費場所,但沒有工業生產的工業,就真的只是古蹟工業罷了。另一個令筆者難為觀止的,是參觀某發展商的非完全對外開放的藝術展覽,邀藝術家來畫樹─因為村子給買起了並夷為平地,卻成功保育了其中幾棵老樹!還有標旁本土文化的設計品牌住好啲,為國際咖啡連銷店打造出茶廳廳格局的旺角二樓咖啡店,借本土懷舊滾走了的,是明碼實價的盈利。 類似這種「平衡保育與發展」的例子,多不勝數。

本土主義消費化─中伏!

第二種是真心相信唯本土是好、而且越低俗越本土,憑顛覆性消費,本土足以推倒全球化。這個在保育青年看《文雀》時已見端危,接着更引來對《打擂台》、《低俗喜劇》以至《狂舞派》的追捧,卻看不到其實只是中了公關宣傳的伏!注重日常生活的價值,不必等同對高雅文化排斥。而這種以階級屬性混駁美學價值的錯覺─凡街坊手作就是好的,藝術館與博物館都是富人的附庸風雅,不正正就是唯物主義與本質主義的美學定型嗎?如果真愛本土,對本土製作加以鞭策,不才是令本土得以茁壯成長的方法嗎?何況,買一件砵仔糕,入大商場涼免費冷氣,頂多是自我感覺良好,對大財團與跨國企業的政策傾斜仍不為所動。

在此,筆者不得不佩服批判古蹟工業的學者,以及本土學者郭恩慈的先見之明。兩年前她已在《東亞城市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提出種種隱憂,尤其上述第二種把草根無限上綱的社群主義,容易變質成排他的/孤立的本土迷戀。(該書其他觀點另當別論。) 另一位筆者非常敬佩的英國政治學者Jim McGuigan, 在經歷新工黨第三條道路大力發展文創產業─並因為金融危機而爆破後,指責原本充滿左翼本懷的文化研究,倒頭來卻為文化民粹主義推波動瀾。

(本文刪節版「我們都中了公關宣傳的伏 」刊《信報》2013年9月23日「文化論政」專欄)

參考:
Jim McGuigan, "From cultural populism to cool capitalism", Art & Pubic Sphere, Vol. 1 No.1, pp. 7-18.
郭恩慈:《東亞城市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原城市,2011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