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西九創世紀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西九創世紀
May 8th 2014, 05:31, by 小西

說到西九的空間實踐,自然不得不談西九管理局(西管局)近年一系列「與眾同藝」 (Public Engagement)的計劃。有說西九是一片荒廢了接近十年的爛地,在計劃中的表演場地與博物館群落成以前,西管局近年身先士卒,邀來各路人馬,以文化藝術為西九空間暖場,從無到有,或乾脆「無中生有」,恰若《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紀〉故事。

與眾同藝
最近西管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舉辦的專題講座中提出﹕「不要期待觀眾會主動走進劇場,而是要讓劇場與民眾、社會等多元層面碰撞出火花」,近年西管局為配合戲曲中心的落成而舉辦的「西九大戲棚」,搞了數屆的戶外表演藝術節「自由野」,2012年的「M+進行:油麻地」,去年的「M+進行: 充氣!」,都是「與眾同藝」的箇中例子。在當代藝術講求觀眾參與或跟觀眾互動的年代,所謂「與眾同藝」,是指主事機構主動透過積極的策展或節目策劃,以活潑多元的文化或藝術形式,將公眾吸引進來,從而打造機構或地方的品牌。雖然不少「與眾同藝」的計劃,也有採用音樂會、戲劇演出、藝術展覽等傳統的藝術展現形式,但究其根本,這一類「與眾同藝」計劃卻往往不以票房、藝術作品營銷為首要考慮。事實上,這類活動大多免費,活動的主題與形式都接近「零門檻」,以「與眾同樂」的親民方式,讓公眾走近藝術,也讓藝術進入公眾。去年西九M+團隊便策劃了「M+進行:充氣!」,邀來曹斐(中國)、崔正化(韓國)、Jeremy Deller(英國)、劉家琨(中國)、Paul McCarthy(美國)及譚偉平(香港)等多位藝術家,展出生動活潑的大型充氣雕塑,與公眾「共舞」。

拉闊一點看,「與眾同藝」式文化活動的出現,其實跟歐美近二三十年、亞洲地區近十年的主要城市(例如紐約、倫敦、東京、台北、香港、首爾、新加坡)的「文化創意轉向」有關。在這一輪的文化創意衝擊波中,各國政府除了將大量資源投放新興的文化及創意行業外(例如設計、動漫、電影、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等),為了在全球化年代讓其主要城市變得更吸引,他們都動用了大量的文化資源,重新包裝城市,打造大都會「城市品牌」(City Branding),而「與眾同藝」的活動正是其中最常見的文化策略。

就以全球「城市品牌」運動的龍頭大佬紐約為例,近年便頗喜歡採用「與眾同藝」的方式,營造地方性格(Placemaking),打造城市品牌。例如,位於曼克頓(Manhattan)南部對開的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 過去作軍事用途,屬於禁區,由美軍管轄。2003年,聯邦政府則一元美金把其中一百五十公頃土地售予紐約,另外二十二公頃則交由國家公園管理。由於總督島上有不少歷史文化古蹟,當時在任的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便動用了文化藝術的神仙棒,以「總督島信託基金」(The Trust for Governors Island)之名,舉辦了不少「與眾同藝」的活動,與「曼克頓下城文化協會」(LowerManhattan Cultural Council,LMCC)合作的藝術家駐場計劃,紐約林肯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主辦的年度藝術節在島上的表演節目,都是箇中的表表者。

與公眾打造「文化共同資產」
正如我在另文中提出,(一)由於美學上的特質,當代文化藝術往往具有清洗與淨化的功能;(二)受現代主義與當代藝術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美學的影響,文化藝術往往成為了奇觀(Spectacle)的製造器;(三)當代藝術強調觀眾參與,並與觀眾打成一遍,結果不少當代藝術作品都或多或少具有一點半點普天同慶的節慶特質,文化藝術跟新一代全球經濟的「文化轉向」可謂「珠聯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