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KANO》 是野球 不是棒球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KANO》 是野球 不是棒球
May 2nd 2014, 15:47, by 袒裎

《KANO》
(註:大量劇透)

一看《KANO》的故事大綱,便很想看了,電影說的是30年代的嘉義農林,本是一支從未贏過任何一場球球隊,在嚴厲的日本教練帶領之下,一舉突圍,在無人看好之下拿下全島冠軍盃,並遠赴日本,問鼎高中野球的最高榮耀--甲子園……而更特別的,是這支球隊是由漢人、日本人和台灣原住民共同組成的,單看大網,已包括了無數戲劇元素,實在大有發揮空間。

對於Baseball,咳咳!我不知香港有哪些人會像我一樣無聊,我從沒完整看過一場棒球賽(無論現場或電視直播),但我卻看過不少有關棒球的書籍,甚至連左外野與右外野要求有何分別、第一棒跟第二棒要求有何不同都有一點兒概念。

於是,看《KANO》之時,我腦海內便浮現唐諾寫的有關甲子園的一篇文章,他是這樣寫的:「通常,甲子園裡水平最高的技術部分是守備,接球撲球的動作皆如出自同一本教科書且極勇猛不畏死,可見練球的辛苦和教練的威權……」看見電影中的嘉農球員的拼命表現,我終於明白唐諾的意思了。

因此,電影中展現的,是日式野球精神,而非美式的棒球精神,追求的不是個人的數據如何亮麗,而是團隊合作精神,而且抱著絕不退縮的奪戰精神,大家看到的,不是主角們如何揮出華麗的全壘打,而是每名球員拼命地防守,努力擋下每一球,正如教練所說:「不要只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所以在吳(Akira)受傷,投球無法壓制中京後,隊友絕不放棄守備,雖然比賽最終還是輸了,但卻贏得人們的尊重。看此片時,總有種熱血的感覺,就像在看日本的動漫如《男兒當入樽》等。

電影追捧的是日式野球,電影懷念的也是當年日本統治的美好,那時的人生活可能不太充裕,但那時的田野實在太美麗,日本人也為他們帶來美的建設(大澤隆夫的角色簡直就是神),而且對漢人和原住民沒有太大的歧視(教練的妻子簡直視球員為兒子,而本來譏笑他們的記者,很快便搖身一變成為他們的「粉絲」),或許,這正是魏德聖甚至不少台灣人的日本情意結吧,總是對日本又愛又恨。也因為多了這些歷史背景和民族因素,令電影也比那些日本體育動漫,在熱血之餘,多了一點深度和韻味。馬志翔首次執導,絕對是合格了!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