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對學運明星放榜獵奇?--不如聚焦質問政府:香港人的大學學位那裡去了?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對學運明星放榜獵奇?--不如聚焦質問政府:香港人的大學學位那裡去了?
Jul 14th 2014, 11:14, by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7月14日,又是一個放榜日。與其因傳媒效應或獵奇心態而迷戀明星放榜問題,香港人不如追問對我城更多生死尤關的議題:我們的大學學位那裡去了?香港政府資助學士學位學額,十多年來一直停留在18%(相對於適齡人口)的低水平,是項政策令一代又一代合乎資格、希望繼續在專攻學術之路的學生無法入讀本地大學資助學位,被逼推向入讀自資學士或副學士課程。而副學士的昂貴學費正正對在一學生生活環境造成沉重負擔,學債亦對畢業後的生活造成壓力。吳克儉與其風涼說話:「努力未必成功,放棄一定失敗」,不如反省一局之長何以低劣至將考生問題歸咎個人失敗,而缺乏檢討錯漏百出的教育制度的能力?

永遠的18%

現時香港只有18%的人能夠就讀由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而每年符合政府所制訂的入讀大學資格的人卻遠比15000個資助學位多。若果一名學生能符合所謂的入學條件,就應該獲得入讀資助學位的機會。因此,政府應加大資助大學學位的學額,讓所有合符資格的人士都有同等機會選擇就讀與否。本港的大學入學率資助學士課程入學率只維持在約 18%,但在歐美國家,學生獲得資助學位的比率都超過5成,日本亦接近5成,即使只有三所大學的新加坡,升學率也有25%;台灣和南韓亦達到 94.4%和70%。在2013/14 年度,本港的教育經常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僅 3%,遠低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OECD)平均值的 6.3%。本港的大學入學率亦遠遠落後於鄰近地區。非本地生現只限為本地生的兩成,當屬合理比例,但學位數量上,明明本地需求求過於供,當局卻置若罔聞,當屬人才培育的嚴重浪費!

群魔亂舞的副學士課程

董建華年代,他大年提倡香港的大專人口要在十年內達到六成以上,催生大量副學位課程。此方向下,不論是資助院校或是自資院校,均大量開創副學位課程,為學生提供資助學位以外的升學途徑。但此舉卻將教育轉化成可買可賣的商品化發展,沾污扭曲教育意義。這些自資院校以紛雜理由向學生收取高昂學費,形成了一種以高價出買教育的局面。但政府卻沒有就著自資院校的情況制訂合適的監管手法,放任院校不斷剝削學生,並間接造就大量認受性成疑及質素參差的課程。最近城大打升出售城大專業進修學院(CCCU),正正見到城大已然視教育為一盤生意,可隨意交收,學生升學衍接、學位認受、老師教職前景,完全非其關注議題。政府須要承擔其本應擔當的教育責任,不能將教育的責任外判!當局應按院校情況制定合適的監管機制以保障同學的權益外,亦應協助自資院校發展,以減輕院校於發展時所承擔的壓力與失控,令整個高等教育的境象重塑多元性。

副學士所為何事--職業導向抑或學術為本?

副學位課程不斷開辦,亦造成另一重問題:職業導向性質的高級文憑課程(Higher Diploma)與學術知識為本的副學士(Associate Degree)課程定位混淆不清,對社會人才輸送有害無益。高級文憑課程本來旨在為學生提供較實戰性質的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副學位課程則本應較著重學術型的通識知識傳授,為學生提供公開試以外的途徑,奠下根基,升讀研究型大學學位。然而,隨著教育商品化的推進,院校不斷開辦不同的副學位課程並收取高昂的學費,但院校並未就高級文憑課程及副學士課程的定位作清晰區別,令兩類課程的定位漸漸模糊,亦令學生、社會無所適從,無從區分二者之別。院校開辦不同課程,應有明確及清晰的目的及方針,到底是不職業導向,抑或另類路線作學術追求,涵接大學。當局不能只開空頭支票,放任三流課程充斥市面,累及學子及香港社會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

本土研究生與本土研究缺乏的迷思

除了增加資助學士學位課程,修正副學士學位的爛攤子,當局亦必須從立即增加研究生課程學額,協助大學培訓本地研究人才,並控制非本地生的比例。目前大專院校傾斜國際化發展,只有英語論文及中國議題會獲計算在教授功勞之內。日積月累,院校政策幾乎斷送了所有本土研究,勒令教授勿作本地學術專攻之路,剦割大學為社會公共事務提供及產出知識的角色與能力。另外,加上本地議題研究撥款不足,院校及當局不重視本土學術人才的培養,未有提供足夠資源予本地學生繼續進修,促使研究生比例嚴重失調,間接令大專院校失卻為本地社會服務職責。早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期間, 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已曾指出,本地研究生的比例由 2008/09 學年佔總人數40.6%下跌至 2013/14 學年的 22.1%;相反,內地生的比例由 55.8%上升至 68%,本地生僅佔兩成。非本地生無異對院校發展及知識文化交流有重要影響,但本土院校培養本地人才,院校及當局卻是責無旁貸,必須作政策修改!

巨額學債 壓死學子

然而在香港,不論任何升學途徑,我們都面對一個共同問題:畢業後的欠債貸款。香港青年協會去年發表報告,指出修讀資助課程的大專生畢業後平均需償還近十三萬元,自資課程的貸款額更高達十九萬元,受訪的七百多名曾申請政府資助或貸款的全日制大專生中,只有一成半人非常有信心可按時償還,四成三人估計三十歲或之後才能清還貸款。當學生與政府只成了借貸人與放債人的關係,這套商業社會的營運模式若持續下去,必然會使教育商品化的問題漸趨嚴峻,亦令學子無法再一個需要變革與創新的城市中勇於創新,被逼在工作巨輪下蛇行,難以推動社會變革。

高昂學債對大專生的負擔及影響,只會扼殺年輕一代的活力及創意。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生向政府申請貸款應付昂貴學費愈趨普遍,但政府對教育議題的輕視,令學債問題日益嚴重。教育不是福利,而是政府保障市民教育權利,從而維繫社會創意及活力的必然責任。增加教育資源從而提升教育水平及本地競爭力,是政府辦教育的必然之事,正視學債問題,政府無疑是責無旁貸。政府需正視教育議題,不要再讓百孔千瘡的教育政策繼續沉淪下去,令飽受巨額學債問題所煎熬的莘莘學子可以獲得適當的幫忙。

教育並非少數人或社會上的「精英」才有權享受,教育的本質當為將一個人從無知中解放,獲得求真與批判的能力,從追求學術中去追求自己應屬的社會道路。每個市民都不應囿於社會背景、經濟狀況,而折損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吳克儉與梁振英與其作公關秀,我城市民與其迷戀社運中堅的成績,不如循其本,解決高等教育以至我城長遠發展的問題,停止年復一年以考試成績論成敗的表層討論。屆時,我城方可重光,有見希望。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二零一四年七月十四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