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遙距觀察:10月20日反政府黑箱大集會

 
Picture Perfect Weddings.

Subscribe to Trending Now..Weddings for great tips and ideas for that splendid day. Inspiration for joyful reunions from themes to bridal gowns and more.
From our sponsors
遙距觀察:10月20日反政府黑箱大集會
Oct 20th 2013, 17:59, by hinhope

因不在香港,反而帶點距離地觀察大集會期間,各運動持份者開始醞釀的矛盾,與及這場運動的一些特質。只依靠收看直播,與閱讀認識和不認識的集會參與者在社交網絡的陳述(美其名為散漫的網絡民族誌),嘗試綜合了以下觀察。

1. 似乎許多參與者對「分組討論下一部行動」感莫名其妙(不是極抗拒的話),因現場較早時段(香港電視員工集會期間)已凝聚了初步公眾共識,留守至特首回應及發牌,是香港電視員工採取的策略,也迅速得到集會者支持。「分組討論」出現的timing和場合變了錯位,而群眾亦非帶有這種動機和預備前去集會,以致「直接民主」的理想,在現場反而變成動搖參加者參與的障礙。

2. 集會明顯出現了兩群低度整合的主要組織者,而群眾無法弄清兩者的關係。在香港電視員工發言的時候,他們明顯是現場的領袖與維繫群眾的人物,另一班組織者,即開放電視行動的網民等(有大學生、有社運活躍參與者),則盡力提供大型集會應有的支援。問題是,兩者的關係看來並不清晰。似乎在現場得到認受性的領袖,是前者,但前者並不在意領導群眾的角色。後者嘗試拾起前者遺漏的工作,但後者擔當這個角色,與希望impose的方法,看來與群眾的意願有大落差。開放電視行動希望強調讓群眾由下而上組織,但首先那極其困難,二來群眾已唯香港電視員工馬首是瞻,因此就有了錯摸。

結果,執行困難的直接民主,無法蓋過集會要有領袖與結構的慣性,開放電視行動原本想避開領袖的角色,但還是成了de facto的的領導(如果他們不是代表/領袖,又怎會作代表接受媒體訪問?),也讓它與香港電視員工們的關係,在公眾心目中變得混淆。可行的解決方法,或許是讓香港電視員工擔當群眾領袖(放棄直接民主的構想),開放電視行動作適度支援,而且兩者先達成角色分工的共識。

3. 一位在報章擔任港聞的記者提出一點適切的補充:實驗由下而上的商討,需要極繁雜的準備,也要群眾有這個意欲。同時,運動若要以這個形式進行,亦要香港電視的員工理解並配合,但記者朋友的觀察是,香港電視員工對此有confusion,而導致開放電視運動的代表唯有自行嘗試領導運動的方向(宣布商討結果與接受媒體訪問時,並無與員工一起)。

這位朋友強調,「佔中的商討日,是有很清晰的組織討論和點票,每個方案有幾多組提出、幾多組支持,哪個方案最多人支持所以成為結論,都是很清楚的」,而這種高度結構,需要長時間準備和大量資源,開放電視運動在短時間內,未能妥善處理,也是自然的(對方也補充,「我明白在集會現場,分組和點票工作很難做得像佔中咁有系統,但不可能連最基本的統計和交代都沒有」)。

4. 一旦直接民主的模式遇上阻力,就會就無可避免自然過渡至比較有組織、有領導的群眾集會(即使很刻意消除層級的Occupy Wall Street,最終也會形成一定的組織形態和結構)。總括而言,現場的兩群主要組織者如下:

a. 香港電視員工(不嘗試領導群眾)
b. 開放電視行動(嘗試領導群眾和整合集會)

b的嘗試要建基於與a的共識,由於對兩者是否有協調所知不多,先不多談。但重要是,現場a有明顯的魅力和公共擁戴,而且有認受性,不過他們似乎安於跟群眾約即若離的關係,只要大家在場就可以了。b希望實驗「不領導,但商討」的方法,但無可避免地擔當了一些群眾領袖的角色,如主持大局、控制人流、協調糾察和跟嘉賓聯絡等。一些潛在的問題就因而出現了:b的代表若有顯著的政團身份,就容易招人猜疑,減低群眾對其信服,甚至讓a也動搖。

(b的身份跟李卓人、長毛等的身份不同,後者只是上台發言的嘉賓和celebrity,但b漸漸無可避免地成了傳媒尋找的運動發言人) 這也可能就是集會最後階段出現矛盾的因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