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星期日

香港獨立媒體: 對終審法院判決的疏理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對終審法院判決的疏理
Dec 21st 2013, 16:45, by 李達寧

我並不是自由主義者,亦不認為所有討論可以二分為理性和非理性的。但是次判決,明顯是基於自由主義的決定。這所謂所謂自由主義,並不是純理想主義的,也有效益的考慮。

有見網上有人認為公共財政會因為此判決被拖垮。那正如判辭所示,非是也。所以認為香港會因此被毀,並不合理。另一個效益考量,是高度的最低社會保障,是否會引來大量新移民,拖垮往後的公共財政。但香港的現有移民政策基本上看不到變動。而每日限人來港的配額,亦否定了大量移民因為新判決而來港的可能。除非這個移民政策有改變,例如配額增加,否則,根據過往10年的移民情況來看,香港公共財政亦不會被拖垮。

但我仍然聽到許多人表示,判決會引發大量拿綜援的人到港,並因此影響香港的生活方式。然而,新判決並沒有對公共財政構成重大影響,移民人數亦不會大變,可見以上的擔心不能與新判決拉上關係。

簡言之,在效益考量上,新判決並沒有影響香港現時的生活方式,可見將來亦不會。這並不是說拿綜援的人數不變,而是整體公共財政仍然運作穩健。所以香港絕對「有能」實行此判決。餘下的問題是「為與不為」。

這就涉及自由主義的另一面,自由平等價值的實踐。如今,法官們所引用的,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最低度的生活保障。判辭中重申了綜援發展的歷史,指出由最直接的派食物,進展到後來提供金錢的實質援助,是理解到人的最低保障不單是吃飯,也有最基本的日常開支,所以有綜援金額的發放。所以就綜援的精神而言,綜援就是一種最低度的援助。

如今面臨的問題是,是否所有生活有困難的居民,都應該得到這種最低度的援助?換句話說,我們認為香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是否容許有些居民在沒有辦法維持最低度生活的情況下生活?提醒一下,法官們已確定我們有能力在不影響公共財政下,落實這種保障。所以問題不是能否,而是做不做,為不為。這就是所謂原則了。

法官們的判斷是,根據基本法,香港社會有法律理由,認同以上的原則,為所有居民提供最低限度保障。所以有該判斷。但同時,判辭亦另有大量部份去闡明,為什麼我們應該尊守這個原則。這就回到自由主義理想的一面,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得到生活的最低限度保障,因為這才可以保證所有人都有足夠的自由,並平等地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幸福。

所以結論是,我們既有這個能力,亦有這種價值追求,因而有現在的判決。補充一下,有人表示這判決違反了先來港人士應該得到更多保障的,貢獻多少原則。即是說既然有人來香港久了,對社會貢獻自然較多,也更值得得到社會的保障。果如此,其實也有另一個辦法,就是在最低限度保障,即綜援之上,再為定居較久的香港人提供額外保障。我猜想自由派在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不會反對。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蘋果日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