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5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像流星的孩子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像流星的孩子
Jul 5th 2014, 10:06, by lespimy

2013至2014年香港聾人圈子的大事,我認為,是聾人子女冒起。

他們被稱作「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本是健聽,父母卻是聾人。在思想較前衛的英美各國,這身份可是令人艷羨的,他們就像粉紅色的寶石一樣珍罕,CODA自小就在兩個世界中遊走,既懂手語又懂口語,像個混血兒,在聾人和健聽人圈子中有很特殊的地位。很多外國的CODA都是極棒的手語傳譯員,充當着重要的橋樑角色。

香港呢?事情還沒有發展至如此進步,但有關CODA的爭議,從去年到現在倒是沒完沒了。一套有關CODA的紀錄片出了爐,把他們稱為「聾的傳人」,怎知一看首段,卻是沉沉灰灰的調子,先是邀請CODA們現身說法,小時候知道自己父母是聾人後,悲痛的說要「唯有接受現實」、又說因父母不懂選校,誤將其送到有黑社會背景的學校去,差點毀掉子女前程,一腔無奈辛酸的苦水似要傾泉而倒。影片後段,講述CODA們自強不息,組織起來互相扶持,為健康的身心靈成長努力。

「看得出來,他們根本不喜歡自己父母是聾人!」有聾人朋友看了影片後,完全接受不了。CODA挺身而出,訴說成長經歷,怎知間接把聾人圈子中很多陰暗面都斗出來了──原來很多聾人把孩子生下來後,卻不懂管教,害了他們?「健聽人也有很多不會教育子女的,你也聽過怪獸家長呀,為甚麼要針對我們聾人?」反應很大:「聾人很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教育問題,社會問題,我們長期受壓逼,無法給子女最好的,難道是我們的錯?」

而身處這些議論風眼的Cindy (陳佳儀),是一位文靜爾雅,沉實苦幹的CODA,三十多歲的她,去年成立了「香港聾人子女協會」,這自助組織很快廣為人知,拍電影、當傳譯員、搞手語推廣,Cindy都不遺餘力。而每當上述的爭端襲面而來,Cindy都一一認真反思,沉着回應,處事待人,成熟得不得了,所以很難想像她的成長,原來那麼轉折崎嶇。這些「跟聾人父母有關」的經歷,她決定要說出來,只是一片善意的提醒,把長年累月的問題列出來,提供解決的誘因。

明知Cindy的故事,因為「不夠正面」,一定讓很多聾人朋友繃緊了神經,我還是帶着錄音機跟她坐下來了。身處在聾人和健聽世界間的狹縫,是黑不黑,似白非白,半明不昧,那是怎樣的人生?陳佳儀,你想說一個怎樣的CODA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indy是長女,從小就聽見父母在家裏吵架。

「任何日子任何時間,爸媽都會突然在房中走出來, 指手劃腳, 表情恐怖, 門呯呯嘭嘭的, 家具推來推去, 很吵耳, 拍桌子的聲音很大。」Cindy認為家裏的吵架場面特別可怕,因為父母聽不見自己發出的聲音,根本不會控制。

「有次,我弟弟還是手抱般大,父母在爭吵間把弟弟撞向身旁的直立風扇,弄傷了他,還得進醫院。」在父母日復日吵架、打架的日子,年小的Cindy會躲在一角狂哭,嚇倒了。長大了一點後,Cindy負責在家做飯,放滿了一桌子的飯菜,媽媽也可以一手反起來全掃到地上。

「小時候只有幾歲,無法描繪那種恐懼,現在長大了,就懂得。對小孩來說,是很怕的。那時候我還小,仍在學手語階段,只知道爸媽在吵來吵去,不知說甚麼,也不知道要跟其他健聽父母比較,長大後就知道了。」

Cindy的父母是在聾人組織相識的,雙方家長在二人拍拖後不久,便催促結婚,在元朗開了一個農場,給他倆打理。Cindy的爸爸懂種菜、養鴨、鴿子、裝修、水電工程。媽媽出嫁時只有十七歲,沒甚麼謀生技能,不懂得控制情緒,有事沒事也在家裏吵。懷着長女Cindy時,已常常用手打肚子,威脅丈夫。Cindy出生後,還是個嬰兒,媽媽生起氣來會一手將其掉到地上,她跟婆婆的關係也不好,隨時會拿起菜刀對恃。

「連鄰居也怕,他們每次一聽見家裏發出吵鬧聲,便會打999,我從小,便得常進出警察局。」

兩個聾人,加一個年小的健聽女兒,到了警察面前,女兒要做甚麼?對,當傳譯員,「差人叔叔問你,點解要同爸爸打架。」四年級的Cindy會用手語問,「媽媽說因為爸爸沒有給她錢。」,「差人叔叔叫你現在跟他去落口供。」如是者,一問一答,把家中的事全數翻出來給差人叔叔聽,落口供至零晨,翌日沒法上學。

家裏的叔叔嬸嬸,親朋戚友,常常上家來串門子,為的是要挽救這對聾人夫婦的婚姻。每次聽見「二人又吵,要鬧離婚。」親戚便上來,開家庭會議,做輔導,也是Cindy在一旁做傳譯。

這樣的安排,洽當嗎?當然不,幾歲的小孩子,又是有關自己家裏大人的事──很不方便,很尷尬,孩子不該負上這樣的責任,對其成長也很大影響,但聾人家庭,很多時就是這樣。

「這次又發生甚麼事?爸?這次又甚麼事?媽?我又要安慰:爸,別這樣.....媽,別動不動就生氣...之類的。我爸常說受不了,要離婚,我爺爺嫲嫲也不喜歡我媽。說了很多次離婚,但我媽很有趣,會得道歉,說不會再這樣,但很快又故態復萌,這樣折磨了十多年。」

到了十四五歲,有次爸爸跟Cindy談心事,說這段婚姻讓他很辛苦,那次他很認真的:「女兒,我該怎做?」

Cindy習慣了解決家裏的一切事,她支持爸爸,終於離婚了,大家都覺得是解脫。

「如果不是得我同意,爸爸不一定會離婚。我從小便看到家裏發生的事。吵了那麼多次,討論那麼多次,我媽那邊一家人都很喜歡我爸爸,我爸也疼他們,不想他們傷心,只是我媽難搞。」

可是,多年目睹家裏的爭吵,上警察局、上醫院、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創傷愈積愈多。Cindy從小就很多煩惱,是很鬱鬱不歡的孩子,承受不了時,也沒有誰人可以傾訴。

「我對任何人都不信任──有誰會理解一個聾人家庭的孩子遭遇到甚麼?鄰居、親戚見了我,也只會很片面地問候。小時候我都不說話的,我用手語多,口語並不靈光。」而且,人人都會跟Cindy說:「父母是這個樣子,你是長女,要獨立,照顧爸媽,照顧弟妹。」上下夾攻的她無路可逃,沒有人有能力幫助一個壓力爆煲的孩子。

Cindy小學是讀鄉村學校,全校師生都知道她的情況。爸爸負責送Cindy上下課,學校的人見了,總是叫他「啞仔!」爸爸倒是沒甚所謂,反而Cindy不喜歡自己爸爸這樣被稱呼,很介意。

「家長日,老師一定會說:陳生,為甚麼你的女兒老是不說話?你要鼓勵她多點主動外向.......」爸爸怎樣知道老師說甚麼?對,因為「事主」──那位不說話的女兒正坐在一旁傳譯。

最令Cindy不開心的,是甚麼?

「小時候不懂,以為正正因為父母是聾人,才會有這樣的家庭,很不喜歡,我身邊的健聽同學......也不可說完全沒有同樣情況,但不會像我般,要去做傳譯,又要承擔那麼多。就算健聽同學父母有問題,一定是夫婦倆自己解決,不會把女兒拉下水,三個人開會這樣談。我從小就是傳譯員、調解員、同時又要做女兒,根本處理不了,那時弟弟仍很小,父母很依賴我的決定。」

Cindy後來接觸廣了,才知道,原來也有很多聾人朋友學歷水平較好,說話較有條理,有修養,可以讀書。小時候只有父母和身邊的聾人朋友,只知「聾人就是這樣的,糟透了」。

「整體來說,我小時候對聾人的看法是負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說你『頑皮』的事吧。」我知道Cindy曾經有一段她稱之為「學壞」的生活,也是因為無法排遣家裏的重擔和壓力,「誤墮塵網」,一段借「壞」消愁的子。

「從中二開始,我便出來工作賺錢,幫忙家計。中五畢業後,我在電訊公司賣手提電話,一位女客人介紹我到夜總會工作,說可以賺很多錢的。那是一所日本夜總會,陪客人唱唱歌,喝酒抽煙,晚上9時上班凌晨3時下班,跟客人外出吃飯可以添小費,沒有色情,一個月可賺兩、三萬元,很多錢!是這樣開始的。」

慢慢地,又轉往另一間夜總會,開始認識黑道的人,學懂吃丸仔,抽大麻,吸毒,除了白粉以外,什麼都碰。大一班江湖朋友,經常到互相的夜總會捧場,去Disco,晚晚夜蒲。

「賭錢我一晚可贏幾萬元,又可以一晚之內輸光。吸毒我差不多每天都吸,把丸仔放到烈酒裏乾掉,跟人通宵猜枚猜至翌日中午。」

「江湖的生活,其實也有快樂的時候,『Hi嘢』其實是很開心的啊,但這不是光彩的事,不能隨便跟人說。人家讀書時候會學壞,可是我出來工作才學壞,為甚麼?多少是有關自己的成長環境,我沒有其他途徑傾訴,沒辨法處理內心問題。」

有次在Disco跳舞,忽然警察查牌,Cindy身上藏了毒,嚇得一身汗,後來不自怎地胡混過關。又有一次,在某處賭十三張,清晨時份,一群大漢不知從哪兒冒出,手執水喉通鐵棒,要尋仇,雙方竟互劈起來,像極黑道電影情節。Cindy當時的男友也在場,中伏了,受傷倒地,最後是賠錢了事。還有,幾位朋友吸毒吸得過了火死掉,Cindy漸漸厭倦了這種生活,想要改變。

可是,從19歲到25、26歲的光陰,就這樣過了,青春追也追不回來。

「我爸爸對我非常信任,老實說,那時我的外表裝扮,怎看都像一個江湖女,天天晚上一陣酒氣煙味回到家中,哪會不知道我幹過什麼?可是家裡隻字不提,在夜總會工作,賺很多錢,我給的家用很多。」

在我面前的Cindy, 閒靜溫柔,敘事細緻,除了說起她至今仍愛去的'rave party'狀甚興奮外,說什麼都是一本正經的,聲音輕輕地。而當她說起往事,就有如清水藍天中小木屋的一縷炊煙, 緩緩地進駐我的耳朵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的,陳佳儀,如果這不是CODA應該遇上的經歷,可以怎樣?一個好的CODA該具備什麼特質?

「很多人都不明白我們,幫不了我們,如果有一個地方明白我們的文化、困難,就好了。」 Cindy後來信了教,成了虔誠的基督徒:「神感動了我,以此為我的志向,這成了我事奉的方向。我認識了很多信主的CODA,很有共鳴,知道成長不容易,就走在一起。」

Cindy創立了組織,開始時沒資源沒經驗,大家都上學上班,很困難。年青的CODA很多都沒有工作經驗,仍要培育。最近幾個月,拍了電影,有記者訪問,開始有人認識「聾人所生的健聽子女」這個有趣而獨特群組。本來,連很多聾人朋友都不知道有這群CODA存在,現在慢慢有聾人懂得用 'CODA' 這手語。

有些CODA,從小到大根本不會向朋友同學透露「父母是聾人」這身份,個個都像藏身「衣櫃」,身處聾人和健聽兩個迴然不同的社群,時而開口說話,時而得用手比劃那奇形怪狀的「手語」,這從小接觸的語言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聾人父母老是跟社會脫了節?跟父母在街上溝通時被途人白眼該怎麼辦?我是誰?我怎樣平衡傳譯員,家事輔導員,子女幾個矛盾的身份?香港的聾人家庭,處處遭受壓迫,CODA是邊緣群體中的主流成員,內心的疑團和迷茫恐怕積壓不少。

「我們的負面經驗主要來自歧視,手語不被重視,社會地位低,父母意識薄弱,他們自己的生活也難,經濟有問題,難以照顧子女。」Cindy耐心解釋,「但CODA的抗逆能力很高,像能出於污泥而不染。像我,很多不快的經驗,現在都能自強不息。有很多年長的CODA,最後都很為自己的父母自豪。」

「有時聾人朋友會跟我說:聾人和健聽要分開,子女是健聽的,就把他們歸了另一邊。子女也同樣會想:父母是聾人,他們的事是聾人的事,跟我無關。一個家庭不能這樣分裂,我們同時屬於聾人和健聽圈子。」 故此,Cindy很積極,每每挺身跟聾人朋友站在一起,爭取平等權益。對她來說,爭取聾人權利,等同為自己好。「如果聾人早年能受好的教育,就可以教下一代做做功課、計計數,不用口語來教,用手語都可以,對不?這樣可以幫到我們。」

「如果手語傳譯制度做得好,當年我們就不用年紀小小就要充當那麼多角色。CODA長大後也不一定要出來當傳譯員,但他們也可以關注一下。」 Cindy說,有些CODA真的甚麼都不知道,聾人的生活狀況,教育的情況,當了聾人子女多年,可以一無所知。

近年,香港接觸到英美各國的概念,開始起用「聾人文化」一詞。儘管其意涵還沒有很確實的定論,人們慢慢認識到聾人不一定要跟從主流社會的價值生活。聾人的語言:「手語」固然是其身份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語言,聾人也有其獨特的藝術,待人處事,態度,生活習慣等。而CODA如果成長健康,可以自出生起便不費吹灰之力,坐擁口語和手語兩個語言,更能掌握健聽和聾人兩套不同文化的優勢。

做CODA,不一定飽歷滄桑,不一定滿肚苦水,不一定傷痕纍纍。

可是,根本沒人知道這群孩子的特質。「聾人父母的健聽子女,如果在家裡多用手語,常常很遲才開口說話,被帶去看醫生,會被誤會遺傳父母的聽力,曾有年幼CODA被打六次麻醉針,看看耳朵有沒毛病。很多CODA都是這樣,見社工看專家,都無法適切的解決問題。」

「當CODA是一個特別的禮物,不是人人都懂手語的,反轉頭來,CODA可以造就聾人的需要。」Cindy像呼召的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陣子,有關CODA的影片一部接一部,Cindy她們很熱衷把自己的故事原汁原味地搬上銀幕。第四屆國際聾人電影節收到CODA們的片子,不知怎的在選片過程中被篩走了,原因眾說紛紜,一說是CODA片子內容含有飾演父親的聾人打罵女兒的場面,怕「教壞小朋友」,又說影片帶有濃重宗教成份,更有說整個製作質素未及水平......可是無論別人說了什麼,Cindy總是平靜地,以一把貫徹始終的聲音回應:「這,確是我們的經歷,真人真事。」

可是,私底下她也跟我提過了,被聾人社群拒於門外,特別難受。她早說了,聾人子女,本來就是來自聾人家庭的,很希望可以靠隴在一起。可是,你要如何把「CODA」這東西歸類呢?他們可不是一般健聽人,聾人看他們,又覺得不是同類。正常的主流標籤根本不起作用,CODA就是CODA,像光與影中間那條狹窄的灰縫,你匆匆忙忙地仰首走過,彈指之間,他們像流星般在你面前掠過,然後不知為何,忽地又不見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