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還有幾多利東街要變成「囍匯」了?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還有幾多利東街要變成「囍匯」了?
Jan 6th 2014, 04:27, by 黃梓汶

(獨媒特約報導)市建局清拆利東街,將之變成「囍匯」,估計大賺數十億。這種推倒式的市區重建,還要繼續下去嗎?

香港批判地理學會於一月四日在浸會大學舉辦了「利東街重建:論在「囍匯」二期發售時」的公眾研討會,邀請了H15關注組、灣仔區議會前主席黃英琦女士、社區規劃師杜立基先生、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學系葉蔭聰博士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郭恩慈博士出席。

杜立基:利東街打開對社區的想像

曾參與菜園新村建設的社區規劃師杜立基指,很多人在陳述保育發展時,多以「利東街>天星>皇后>菜園村」作線性時序的歷史想像。他認為利東街的標誌性是創新地建立了市民對社區的全新想像,居民主張以社區網絡等非經濟價值為游說和爭取的重點。他們嘗試挑戰、動搖甚至取代當時重建以賠償金額為主的焦點。杜立基解釋這種有別於金錢的論述方式是對抗在八十年代至二千年間,香港普遍充斥着的單一中環價值。在當時的意識形態下,當局和一般市民對反對搬遷居民的唯一理解就是貪錢、想要求更多賠償。但當時利東街居民就提出金錢以外的因素去爭取保留,為市民加添一個新的角度去了解市區重建。

葉蔭聰:藝術介入社區

曾參與保衛天星及皇后碼頭運動的葉蔭聰認為,從利東街開始,文化藝術人士的加入是另一種範式轉移。例如以視覺藝術表達社區文化價值。美學的元素在九十年代的重建甚少出現,很少人會發掘和欣賞舊區文化。事實上,藝術家與社區居民也是平等地共同去探討社區的特性。

灣仔區議會前主席黃英琦黃英琦也指出,利東街居民曾連同藝術家曾合作出版輯物《街紙》,藝術家以攝影作品紀錄清拆前後的利東街,以多媒體藝術在利東街上展覽等等。她認為文化活動可以令市民更了解社區,掌握更多資訊。同時,也是一個充權的過程,居民不再覺得自己是孤單和欠缺力量作出改變。

黃英琦:利東街升價7倍,證「樓換樓」重要性

黃英琦對比利東街的清拆賠償呎價與囍匯二期的發售呎價,分別為$4,079與$28,000,呎價升幅接近7倍。但在市區重建的政策中,被迫遷的居民卻沒有分享到重建後的經濟收益,當中得益的市區重建局和發展商變相是搾取了居民的資本。對比香港只以市價賠償的方式,黃英琦指出日本的做法則類似當年利東街抗爭所提倡的「樓換樓」方案, 六本木居民會被給予另一間房屋作賠償。例如以一個單位換取兩個單位,確保搬遷居民的住屋需要。

郭恩慈博士則認,為舊區的單位有不少客觀的衛生問題會影響住客的居住質素,對重建項目採保守和懷疑的態度。她認為重建後可能會出現士紳化的情況,但香港缺少了相關的研究去跟進居民搬遷後的實際居住情況。例如受影響的低收入租客會不會被迫支付較高的租金?業主收到的賠償是否足夠重新購入另一個合適單位?搬遷後的社區有沒有足夠配套設施、社區網絡等等。她續引用David Harvey的理論指出社區累積起來的文化資本、標記性的建築物等,都是讓有權勢的資本家可用作的壟斷地租的土壤。例如以歷史主題化的商業包裝賺取龐大的旅遊業收入。

台下的觀眾陳景輝回應指即使發展商會抽水,但卻經常觸礁。從利東街改名「囍歡里」引起的二次創作和嘲諷等例子中,可見大眾不是單向的對發展商的渲染照單全收,他們會作出反抗。

不可忽視地區政治力量

黃英琦指區議會的角色常被人輕視,認為只有立法會擁有政治力量。她認為地方政治是民主發展的重要一環,講求由下而上。建議市民除了關心普選或立法會中的議題外,也可多投入在地區政治,例如可多注意區議員的表現,提升對議員的期望和要求等。此外,她鼓勵議員要勇於找尋空隙,盡用地方行政的力量。她指出地方行政近年被削權,民政專員大多是親建制並主導區議會運作。從2008年起,事務委員會被內部「撥款及財務委員會」制衡,不能通過撥款,令與政府打對台的活動都不能被通過,限制了地區可發揮的力量。

H15關注組表示,會繼續堅持跟進不同的重建項目。回顧十年,抗爭是帶來實際的改善:迫使市建局正視和跟進租戶重置安排,調整賠償金額等等。同時,她指出當局會使用不同手段去分化居民,製造居民利益衝突。例如只邀請部分商戶再返原區做生意。另外,以公屋、賠償等利誘,令租戶不敢發聲,怕被「棒打出頭鳥」。H15關注組指這些都是他們與居民接觸時要面對的難題,但認為居民被禁聲的情況值得大家反思:若他們都不再抗拒,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局面。

葉蔭聰表示利東街的影響是遍地開花的,事件後市民更懂同善用空間的可能性,捐窿捐罅找最適合自己居住的單位。他舉例指有年輕人在彌敦道找到個地鋪作為創作,表現,居住的混合場地。台下觀眾陳景輝也回應指大眾仍可在香港的舊區中找到近似利東街的身影。他指舊區有不一樣的地方政治,居民的自主性更強,不似私樓的嚴格監管。重建項目令舊區居民重新確認他們認為習以平常的事就是居住在舊區的好處,也吸引到一些市區人因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而搬進舊區。

葉蔭聰指民間的團體正在改變「體質」,要減少矛盾,建立起更多合作。他以自由野的爭論解釋指各團體間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使民間力量未能集中,期望將來可縮窄落差。

編輯:黃俊邦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