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贏了輿論 失掉民心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贏了輿論 失掉民心
Jan 16th 2014, 03:50, by 吳志森

明報「變天」,愈演愈烈,員工成立關注組,要求公司交代撤換老總的前因後果。幾百前員工齊心一致,發聲守護「娘家」。評論員專欄作者,相繼加入聲援行列。大學新聞系老師學生,發表聲明撐明報。一群珍視香港言論自由作為核心價值的學者,包括德高望重的退休教授,表態要求明報管理層回應員工訴求。

員工、前員工、作者、讀者、學者、老師、學生的關注和反響,就會令明報老闆回心轉意,收回成命嗎?未許樂觀。一位資深新聞人在官台節目大潑冷水:「新聞自由是屬於擁有新聞機構的人。」言下之意,不滿意決定的新聞工作者,只有跳糟的權利,大可東家不打打西家。這位新聞人沒有申報利益,自己正正是「換老總」的得益者。我要問的是,如果一份報紙不是社會公器,只是老闆股東的私產,方針路線人事安排,全與記者、編輯、作者、讀者等持份者無關,那麼,他與在街市賣菜賣魚的老闆有何分別?傳媒為何有資格成為監察政府的第四權?恕我坦白,可能就是這種心態的新聞人,使香港傳媒淪落到今天如斯田地。

我對明報風波不敢樂觀,因為這是政治大氣候。中共取得政權,靠的是筆桿子和槍子,共產黨一直認為,控制傳媒和輿論,就可以控制民心。北京希望通過控制傳媒來控制民心,早在回歸前已經著手進行。

回歸前,香港已有文大新商晶五份左報,極左形象深入民心,銷量不濟,公信成疑,無法打開局面。當年南華早報,政經精英必讀,又有國際影響力,辦一份以中立面貌出現的英文傳媒,成了對北京港重要政策。

曾是港英紅人的兩局議員羅德丞,回歸前轉型親中,透過中國領導人向中國銀行貸了兩筆巨款,合共1400萬美元,搞了一份名為Window的雜誌,中國大陸提供素材,雜誌記者以西方人接受的語調再寫,面向精英階層,以為這樣就可影響輿論導向。雜誌1992年創刊,到94年底倉猝停刊,兩年間,投入了超過一億港元,20多年前,這絕對是天文數字。過億港元就這樣掉進了鹹水海,對香港的輿論卻泛不起一丁點漣漪。雖然如此,影響收編香港走中間路線的傳媒,成為了既定對港方針政策。

20年前過億港元,今天只是小菜一碟,操控香港傳媒,不外乎兩種方法,一是直接購入,老牌大報和電視台由紅色資本全面控制,銷量和收視愈走愈低,起不了甚麼實質作用。二是用虛銜和實利統戰,賜你一個全國或省市名銜,給機會給政策讓傳媒老闆內地的生意愈做愈大。在龐大的商業集團內,媒體的份額已微不足道,是否盈利也不重要,但媒體的立場取態,卻成了集團在中國大陸生意舉足輕重的賺錢工具。

這種搶奪話語權,影響輿論導向的統戰模式,回歸以來百發百中,大部份媒體已成功收編,在重大問題上,本地輿論趨向一律,剩下的兩份中產知識分子報章,信報已變得八八九九,只留下林行止和練乙錚負隅頑抗。而明報呢,用同樣的模式,已陷入沉淪的邊緣,天堂抑或地獄,只在老闆一念之間。

問題是,操控了香港輿論,就等同控制了民心?就會令香港人歸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全港媒體幾乎一片紅了,但梁振英的民望愈走愈低,對中央政府的信心愈來愈小。贏了輿論,失掉民心,又有甚麼好處呢?

(明報‧20140114)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