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香港獨立媒體: 貴族少女的逃亡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貴族少女的逃亡
May 19th 2014, 23:20, by 謝丹

最後一次跟少女M通電話,是在兩年前的夏天。那時我還未戒掉深宵散步的習慣,獨步在遼闊的大街上,讓我自以為是世界的主人。在悶熱的夏風中,我傾聽少女M的剖白,那個曾把我當作"哥哥"的女孩,此刻卻讓我感覺陌生。"我的壓力很大,大得快要崩潰。"語氣嚴如受害者,縱然在外人眼裡,她屬於得天獨厚的一小撮。

少女M來自典型港式精英家庭:家住九龍塘,父母均是中上階層,在香港最貴族化的女子中學上學,年長幾歲的姐姐兼學姐進了法律系,男朋友則是美國一所長春藤大學的留學生。在她身上,你能輕易看見家長的用心經營:一流的學業成績、練達的英語、豐富的課外活動經歷、早熟的社交技巧、從小便開始培養的人脈、中上階層的品味和消費模式等,都預示著她在精英圈裡如魚得水的未來,而在血統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的年代,這些素質以另一種形式確保了階級的世襲。

和她背景相似的人,充斥著我中學時期的社交圈:我念的中學,也是一所貴族化的男校。雖然也有我這一類來自底下階層的學生,但中上階層的少爺們始終是大多數。那時的我沒有妒忌,因為差距太大,反而不構成比較,而且他們大多親切又謙虛,並視我為同伴。只是,我早就意識到我們之間的距離。因此,無論我多感激他們,我總感覺自己是個Outsider。

在精英圈,好勝的人是可悲的,無論你多努力,那條隔在天才與凡人之間的鴻溝始終難以逾越。即使想當個平庸的精英(可真是既矛盾又貼切的形容),也不輕鬆,因為有太多人擁有相似的條件了。在我的中學,若你告訴人家"我會彈鋼琴",你起碼要是演奏級,才不至於讓人笑話,那也是進學校樂團的基本條件。至於"我很會彈琴"——那是黃家正(天才音樂家,紀錄片《KJ音樂人生》的主角)那個級數的人才有資格說到話。

過早了解現實,讓他們很早便看到社會的殘酷。或許如此,在我的學校,有音樂才華的人很多,但畢業後,他們大部分都選擇醫、法、商等學院,繼續進修音樂的,少之又少。

精英圈有一種排他性,"圈中人"習慣只跟"圈中人"來往。缺乏成就,或選擇精英圈不認可的生活方式,就意味著要背棄親人的期望,被同儕冷落,被從小相處的群體排擠。一個成功的音樂家當然會受到認同,問題是,靠音樂取得成功是一件沒把握的事,而失敗的代價又太大。正如村上春樹在《東京奇譚集》裡寫道:"所謂的音樂世界,就是神童的墓場啊。"以醫生、律師、從商作事業,是較理性的選擇。

在少女M的剖白中,我感受到一股無力感。選擇現在的生活方式,就無法擺脫壓力;選擇逃亡,就要跟自己的過去告別。

對於少女M的境遇,我無能為力。我想過要改變他們,在更年輕的時候。但生活的經歷讓我體會到,只有上帝或上天才有資格審判,身而為人,我可以憑我的信念去演繹生命,籍行動影響、打動他人,啟發他們以自己更喜歡的方式演繹生命。然而,我沒資格說,我的人生是對的,他們的人生是錯的。

也許有一天,當那些精英朋友們老去後,他們會醒悟到自己的一生都在滿足別人的期望,並為白紙一般的人生唏噓不已。至於我,會後悔當初沒有努力成為精英,並因中年後才發作的成就缺乏抑鬱症而感受到同等程度的唏噓。

和少女M的那次通話,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她沒法掌握自己的生命,但在這個時代,又有多少人能掌握自己的生命?窮人或富人,在不同的意義下,都只能是制度的奴隸。

標題裡的逃亡,從未在現實裡發生,甚至不曾發生在少女M的想像世界中。它是我的夙願,亦是我寫作的動機。文字作為想像力釋放的契機,或許,是促成少女逃亡的最後一塊拼圖。

(原刊於2013年3月29日 《一五一十周刊》第100期紀念特刊,修訂於2014年5月20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