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由閱讀《左傳》說起——兼論「國民教育是低級騙術」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由閱讀《左傳》說起——兼論「國民教育是低級騙術」
Oct 31st 2013, 03:18, by 黃增健

(本文為「民間電台」節目:<<閱微書齋。貳>>之延伸閱讀。)
民間電台: http://www.citizensradio.org/

* * *

由閱讀<<左傳>>說起 -- 兼論「國民教育是低級騙術」

有趣的讀史經驗
本文的靈感,是源於筆者曾對歷史存有誤解,後來偶然讀到<<左傳>>,糾正了錯誤而來的。所以,本文的重點在於歷史的定義和概念,<<左傳>>只是引子。但既然此經典是事件的起因,筆者亦不妨介紹這本書。
在介紹<<左傳>>前,筆者先分享個人讀史經驗。
筆者在中學階段,是極討厭歷史科的。一,是老師教得奇差,只是照書朗讀,一字一句毫不遺漏。二,是香港中學的歷史科毫無趣味,內容死板。強迫學生背「時間」,「人名」,「事件名」,「事件經過」。僅此而已,缺乏對歷史反思。三,在如此殭化的歷史教育下,我完全不覺得它有何重要。既然不重要,就放棄不讀。可惜學校不會「認同」這個想法,你愈不想讀,它偏要迫你讀。還透過分數提醒你,反抗是沒有好結果的。於是在被迫的情況下,我草草完成了三年的歷史課程。到中四選了理科,慶幸無需要再面對它了。
在中五時期,發生了一件趣事:
生物科的女老師告產假,學校安排了新老師代課。這名老師並非教生物科的,只是從其他分校暫調借用。所以,起初這名老師只要求我們自修。幾日後覺得浪費時間,於是問:「有否興趣聽中國歷史?」既然無事可做,即管說來聽聽。
原來他是中史科老師,而且經驗相當豐富。他把八年抗戰說得頭頭是道,彷彿將領們都活現眼前。同學們,包括我,皆聽得如痴如醉。
可惜時光飛逝,不久學校派來另一位代課老師。我們對歷史老師依依不捨,從此無緣再見。縱然如此,這幾星期的「歷史課」卻令人難忘。
但這個「課程」並沒有增加我對歷史的興趣。
後來有十多年,我沒有再接觸歷史。對歷史的誤解或對前人的錯誤印象,一直未能糾正。當然,這十多年我是懷著「歷史無用」的態度來過活。
我熱愛閱讀,但不會用心去看歷史書。即使是解讀四書五經,都是站在文學或哲學角度而已。
話到此處,我必須嚴肅地說: 「對歷史無知的人,是社會上最愚蠢的人。」
在二零零八年,我加入社會民主連線。起初是被前創黨主席黃毓民的詞鋒所吸引,我並不否認。後來關心社會多了,與朋友多討論政治問題。漸漸對中國政府有一些看法,包括對中國歷史。
當時我認為中國五千年來無好人。當皇帝的,只是欺壓百姓,百姓只能死忍;做官的,助紂為虐,成為極權的一部份。為當官,討好皇帝;為生存,愚弄百姓。因此,中國歷史不要讀,免得污染心靈。最好忘掉歷史,只要向前看。
以上都是我對歷史的誤解。這階段持續了幾年,我向朋友說過這些見解,但沒有一個人指正過。很明顯,朋友們都不讀歷史,只管現在。
不懂歷史的人,是很容易被人誤導的。這是我親身經驗。網友說孔子是極權主義者,我贊同; 說秦始皇統一文化,造福人民,我又胡裡胡塗讚好。總之,當時是多麼無知。而最大問題,是我不知自己無知。
直到近年,我為了寫文章,讀了一些古書。其中<<左傳>>令我如夢初醒,眼界大開。反映出我是多麼無知與不堪。本書不但用字精煉,亦由於是一本歷史書,當以歷史角度來讀。容後會與各位分享。
現在,筆者想以過來人身份告誡各位,尤其是下一代青年人: 不要誤以為歷史科沉悶,所以放棄認識歷史。其實坊間有很多有趣的歷史書,可以把它當作小說來讀,趣味盎然。而且歷史並不沉悶,反而非常實用。容後筆者會解釋這一點。
因此,我衷心勸告各位,閒來讀點歷史書,不要成為無知的人。

歷代史書分類
<<左傳>>是我的「啟蒙老師」。它開啟了我的眼界,糾正了很多錯誤,並且帶給我很多讀歷史的趣味。現在,我誠意向各位介紹這位「啟蒙老師」。
中國五千年來,文化沒有斷層,沒有被遺忘。歷史紀錄功不可沒。中國歷代皇朝均設有史官一職,他們專責紀錄歷史,令朝代承傳,不會斷絕。根據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所著<<史通•史官建置>>裡,指出:

「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於三代,其數漸繁。」

認為黃帝時代已經有史官,而倉頡和沮誦正是擔任此職。另外,據<<中華百科全書>>在「史官」的條目上,是有以下解釋:

「在四五千年前卽有史書,也設置史官。相傳倉頡、沮誦卽黃帝之史官。歷夏 商至周而史業益盛,史官之建置益備。又不僅周天子有之,諸侯亦皆有之。據周官 (周禮)所載,有大(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等五史,又另有女史之名。 各有所掌,其認真周備,可以想見。」

可見,史官在中國歷史上,是多麼重要。雖然史官為了討好皇帝或受壓力下,所紀錄的歷史未必百份百史實,可能含有偏見,或偏重於某一角度。但這些問題,透過不同史官的記錄或其他文獻,可以得著引證和糾正。正所謂「歷史自有公論」,就是如此。無可否認,史官對整個中國文化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由於歷代均有人(包括史官和其他私人紀錄)記錄歷史,因此中國史書的類別和體例則非常多元化。
以類別來說: 分為依種類可分成
一,「正史」:史官對歷史事件的詳細紀錄。如<<史記>>;
二,「野史」:又名「稗史」,是正史上沒有紀錄的,多來自民間傳聞。野史可能是真,亦可能是假。應存懷疑態度,加以引證。如<<清稗類鈔>>;
三,「別史」:介於正史與雜史之間的紀傳體和譜牒,能補註正史之不足。如<<東觀漢記>>和<<後漢書補逸>>;
四,「雜史」:以上三類以外的歷史紀錄,例如科技史,學術史和雜記。它們屬於真實歷史,但紀錄方式專於某一項目。可作為正史的補充。

以體例可分為:
一,「紀傳體」,像人物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及一般人物稱「傳」。特殊人物,如孔子,則稱「世家」;
二,「編年體」,以時間為分類,紀錄每年發生的大事。著名的有<<資治通鑑>>;
三,「紀事本末體」,以紀錄著名事件為主,著名的有<<通鑑紀事本末>>;
四,「別史體」,以不同國家為紀事。例如三國時代,對「魏,蜀,吳」的紀錄;
五,「雜史體」,紀錄民間舊事或傳聞為主;
六,「政書體」,又名「會要體」,以典章制度為主,如<<歷代兵制>>,<<春秋會要>>,<<戰國會要>>等;
七,「史評體」:以評論史實為主,如<<過秦論>>和<<文史通義>>;
八,「綱目體」:以年表形式紀錄,著名的有<<通鑒綱目>>;
九,「譜牒體」:以族譜為主,即「黃氏族譜」,「陳氏族譜」之類。

以記序時間可分為:
一,「通史」:從遠古到現代,順著各朝代的時序來紀錄;
二,「斷代史」:只限於紀錄一個朝代,例如<<漢書>>和<<三國志>>;
三,「國別史」:是紀錄不同國家,不同歷事的方式,如<<國語>>和<<戰國策>>。

從以上分類來看,中國史書種類極多,以不同角度紀錄史實,亦能互相引證。這要感激歷代史家的努力。

<<左傳>>疑案
<<左傳>>,全名<<春秋左氏傳>>,原名為<<左氏春秋>>。全書三十五卷,屬於「編年體史書」。與<<公羊傳>>(戰國齊人公羊高所著)及<<穀梁傳>>(相傳是春秋魯國人穀梁赤所著)合稱「春秋三傳」。
書名上有「春秋」二字,因為此書是為<<春秋>>作註解。作者引用其他史書,例如<<周志>>,<<晉乘>>和<<鄭書>>等,對<<春秋>>裡紀載的事件,作補充,糾正錯誤及增加個別細節。能夠<<春秋>>一併對讀,更明白事件的來龍去脈。
先勿論作者是誰,我們先要問:為何有人為<<春秋>>作註?這涉及另一個問題!
古時學術界,把學問分為兩類:
一,「王官學」:又稱為「官學」,是為當官而學的。只有帝皇家或官員才有資格學這一門,所以可視為貴族學問;
二,「百家言」:可視為平民之學,是一般百姓學習的。
古時百姓並不能學「官學」,會被視為僭越。而第一個把「官學」帶到民間的,就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中國哲學家錢穆在其<<中國史學名著>>中,說得極清楚:

「在古代第一個平民學者起來,便是孔子。孔子作《春秋》,他說:"春秋,天子之事也"。這因《春秋》記載掌於史官,史官分遣自中央週天子,所以說《春秋》是王官之學。那麼作《春秋》應該是史官之事,而孔子日:"其義則某竊取之矣",孔子私下採取了周天子分遣史官的意義來寫《春秋》,所以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將來有人責備他,就因為他寫此一部《春秋​​》,以一平民身份而來做天子王官之事,豈不僭越可責?」

孔子把「官學」與平民結合,讓百姓都能學貴族知識,做民間的知識水平提升。當時「官學」所教的是<<詩經>>,<<尚書>>,<<六藝略>>和<<諸子略>>。他把這些知道教導學生,可算是超越了當時的規則。後來孔子著<<春秋>>,<<春秋>>被列為五經之一,可見其重要性。既然<<春秋>>的地位超然,當然有人想為它作註解,繼續發揮它的精神。「春秋三傳」就是在這等情況下產生。
至於<<左傳>>的作者是誰?這是一個大問題。有人說是左丘明,因為它的另一個名字為<<左氏春秋>>。但錢穆已經推翻了這一點:

「現在要問:這部《左傳》是不是左丘明所作?這裡也有問題。因為左丘明應該姓左丘,名明, 如太史公說左丘失明乃著《春秋》。這個"明"字是不是他的名,已不詳曉,可是他不能名"丘明", 則他的書應稱《左丘​​傳》,不該稱《左氏傳》。今明稱《左氏傳》,這里便有了問題。」

既然左丘是複姓,單字一個「明」,當然不會是「左氏」。奇怪的是,學術界的確有學者信是「左丘明」,但「左」是官名,姓「丘」,名「明」,是孔子的好朋友。因為書內提及孔子,往往稱為「仲尼」。因為此書深明<<春秋>>大義,對細節亦相當熟悉。於是,推測作者與孔子常討論史事,明白孔子的義理重點。
另外,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漢書藝文誌辨偽>>中指,<<左傳>>是西漢末年的劉歆偽作。他的學生梁啟超在其<<清代學術概論>>中,把康的論點整理:

「一、西漢經學,並無所謂古文者,凡古文皆劉歆偽作。
二、秦焚書,並未厄及六經,漢十四博士所傳,皆孔門足本,並無殘缺。
三、孔子時所用字, 即秦漢間篆書,即以'文'論,亦絕無今古之目。
四、劉歆欲彌逢其作偽之跡,故校中秘書時, 於一切古書多所羼亂。
五、劉歆所以作偽經之故,因欲佐莽篡漢,先謀湮亂孔子之微言大義。」

可惜此論述並未說服其他人,當中包括錢穆及文學家郭沫若。
他們先引用宋代學者葉夢得在其《春秋考•卷三》中:

「殆戰國周秦之之間人無疑也。」

認為作者是戰國人,但葉夢得並沒有指出其姓名。但錢郭二人卻有另一個推測。
錢穆指出:

「......我的《先秦諸子系年》中,也曾集合了各家講法來討論這《左氏》的作者。漢代人講《左氏》,有一個源流,由什麼人傳給什麼人,再傳給什麼人,和《公羊》,《穀梁》相似,同有源流。而在《左氏》源流中有個吳起,此人大值得注意, 怕這部《左傳》,總該與吳起有關。吳起曾把《左傳》傳給他兒子,如此再傳下去。至少我們可信《左傳》作者一定看見當時各國的歷史,尤其是晉國楚國,此兩國事,《左傳》裡講得很詳細。 《公羊》,《穀梁》皆不曾見各國史,所以他們書中所記事情很簡單,因他們沒有看到很多史料,而《左傳》則不同。要論同時看到晉楚兩國雙方史料的,吳起是一個最適合的人......」

另外,他又指出:

「吳起本是一儒家傳統中人,所以這部書雖不能說是吳起一人所寫,或許起於吳起以前直到吳起以後,總之這部書與吳起有關。倘使沒有關係,後來講《左傳》源流的人不會拉出吳起來。因吳起在後人觀念中已遭看不起,因此我說《左傳》可能與吳起有關。」

錢穆的推測是吳起,或是與吳起有關。而郭沫若的推測亦然。明。他在<<青銅時代•述吳起>>中指出:

「吳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職,必已早通其國史;既為儒者而曾仕於魯,當亦讀魯之<<春秋>>;為衛人而久仕於魏,則晉之<<乘>>亦當為所嫻習;然則所謂<<左氏春秋>>或<<左氏國語>>者,可能是吳起就各國史乘加以纂集而成。」

他們二人都推測,作者就是吳起。究竟吳起是誰?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是中國戰國初期的軍事家。衛國左氏(今山東省)人。他所著的<<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齊名,史稱「孫吳兵法」。司馬遷著<<史記>>時,把孫武和吳起編為一章:《孫子吳起列傳》,可見其重要性。既然吳起精通兵法,亦是軍事專家。他寫作史書,
亦不足為奇。加上他生於衛國左氏,正好配合<<左氏春秋>>的書名。
歷史學與考據學就有這等趣味。你不停追查下去,會發現越多資料,就像警察查案一樣。
<<左傳>>作者是誰?到現在仍莫衷一是。不同學者持不同觀點,沒有統一的確認。但根據剛才對名字的推測,筆者認為吳起的機會較高。
姑勿論作者是誰,仍不失其歷史和文學價值。筆者受它啟發時,還以為作者是左丘明。後來查閱資料,才發現是一宗疑案。
現在,讓我們放下對作者的猜度,正式進入<<左傳>>的內容。

<<左傳>>內容
《左傳》是中國最早,資料最詳備之編年史,共六十卷,約十八萬字。記載由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27年,總共二百四十年的歷史。書中除記載史事外,還記載了當時是天文,地理,氏族,政治制度,朝聘盟會制度,對人的稱呼,軍事,禮俗,信仰,工商業發展,還有外族邦交等。資料非常豐富,是認識及研究古代史的極好材料。正如錢穆所說:

「我們研究歷史,要懂得一個看法。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史,五帝、堯舜、夏商周三代一路下來,我們該怎樣去看?我說:我們該先研究《左傳》。周公講幾句,那裡召公講幾句,太簡單了,再往上去更簡單,我們把握不住,無法研究。而《左傳》是一部極精詳極完備的記載,我們能把這兩百四十年認識了,根據這認識往上推,我們便可研究中國古代史。」(錢穆<<中國史學名著>>)

透過研讀<<左傳>>,亦能對其他論據作出引證。錢穆在文提及一件事,可作為參考:

「我再舉一書,諸位都知有郭沫若,他寫一書名《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他根據《易經》,根據龜甲文,說中國那時還是一個漁獵社會,正從漁獵社會漸進到畜牧社會去。在龜甲文裡,一次打獵捉到多少豬或多少羊,所以說那時主要生活還是在漁獵時代。但這話也有些講不通。社會從漁獵進化到畜牧,再從畜牧進化到耕稼,進化到有大貴族,有許多像樣的諸侯,有中央統一政府,那不是簡單一回事。請問中國人甚麼時候才一下子一跳,而進步到《左傳》這個時代的呢?我們一方面要講中國人不進步,一方面卻把中國人的進步又看得太易太快,出乎這個世界人類歷史演進的常軌之外了。諸位盡看他引了許多龜甲文,許多《易經》上的話,看他有證有據,但拿一部《左傳》來一看,就知雙方不能相通。因此我們要研究中國古史,應該把《左傳》做一個我們對歷史的基本知識,即一個標準的看法。從此推到上邊去,可以不會大錯。」

哲學家南懷瑾在其<<歷史的經驗>>中,把<<左傳>>視為謀略書,並可用作對照當今局勢:

「...實際上<<春秋左傳>>就是很好的謀略書,不過它的性質不同。所以我們要研究這一方面的東西,尤其是和現代國際問題有關的,​​就該把<<戰國策>>,<<左傳>>,<<史記>>這幾本書讀通了,將觀念變成現代化,自然就懂得了。」

古今對讀
<<左傳>>內容豐富,對研究古代史相當重要。但作為普通讀者,此書亦甚有啟發性。不只能認識古代人民生活,了解當時思想。若能古今對讀,以現今社會事件為對照,亦趣味無窮,充滿啟發。無論平民或高官,都應仔細鑽研。
以下,筆者分享四個相當有意思的事件,並嘗試古今對讀,盼對我們有所啟發。

一,「周鄭交質」隱公三年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筆者註釋:隱公三年。由於鄭武公與鄭莊公相繼做過周天子的政務官,他們盼望得到更大的權力,寄望成為周室的接班人。但是,周天子卻把權力分給虢公。鄭莊公看在眼裡,氣上心頭。於是質問周天子,何有此事?
當時周朝已江河日下,不復昔日興盛,只好矢口否認:「沒有這回事」,為了防止鄭氏做反,他並以自已的兒子狐作人質,以證明自己沒有說謊。鄭氏亦以兒子忽作人質交換,以確定自己沒有造反的意圖。
可惜周平王死後,周氏後人沒有遵守承諾,把周室的權力交給虢公。可能是怕鄭氏權力過大,但無論如何,周室與鄭氏關係決裂。鄭氏決定反擊。四月份,鄭氏的祭率領士兵,去割取周室種在溫地(地方名)的麥子。到了秋天,禾熟時,又強佔周室的禾。
從此,周室與鄭氏勢成水火,相互懷恨!
君子說:「誠信,若不發自內心,交換人質及盟約也沒有用。能夠坦承相對,互相諒解地行事,再加以禮教來約束,雖然沒有抵押,沒有盟約,誰能離間他們呢?假如做事有誠信,縱使是山澗中的小草,蕨類這樣的菜,竹筐鐵鍋這樣的器物,溝渠中的污水,都可以供奉鬼神,進獻給王公。何況君子締結的盟約,若按禮義而行,又哪裡用得著人質呢?<<國風>>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等各詩篇,都是講做人應有忠信的。」

筆者評: 本篇主題為誠信。孔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人失誠信,則不能立於天地。只是個神憎鬼厭的「大話精」。要建立誠信,需要一段長時間;但破壞誠信,只需一兩件小事。為人如是,成官一樣。尤其是堂堂一個政府,要治民,誠信比一切公職重要。只要人民對你有信任,政策縱然未得效用,但人民均會諒解。可是誠信一失,民眾對政府失望,政府所有的政績都被視而不見。民眾只會記得政府失信。
放在當今香港處境。「特首普選」必然是政府最大的失信。<<基本法>>原寫明零七零八年有「雙普選」,即是特首選舉及全立法會皆以「普及而平等,一日一票」的方式選出。但是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把普選推遲。今年已是二零一三年,但普選仍未開始。面對二零一六及二零一七的立法會及特首選舉,特首梁振英仍未開始諮詢工作。
面對失信的政府,市民已經不再相信他們。不論中央官員公開說什麼,特首派多少「定心丸」,市民的反應皆不信任。如此失信的政府,怎能治民?這樣的局面,是政府製造出來。咎由自取,與人無尤。

二,「季梁諫追楚師」桓公六年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
鬬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 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 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鬬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 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 ?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 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 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 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 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脩 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 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脩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筆者註釋: 桓公六年。楚武王侵犯隨國,派楚國大夫薳章去議和。而楚國的大軍扎在瑕地(地名),暫不莽動,等待談判結果。隨國派少師來主持會議。
楚國大夫鬥伯比對楚王說:「我們不能在漢水以東得志,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大軍隊,增加裝備,以武力來威脅鄰國。它們怕起來,就聯合其他國家對付我們,所以很難離間它們的。漢水以東,隨國是最大。萬一隨國驕傲自大,自以為霸主,必定會鄙視和拋棄那些小國。 小國被離散,我們就可從中得利了。少師這個人,一向狂妄自大。若要他中計,請先把我們的軍隊擺出疲弱,無心戀戰的樣子,讓他傲慢起來。」
楚國大夫熊率且比說:「隨國裡,還有個賢臣季梁,你的方法有用嗎?」
鬥伯比說:「以後會有用的!少師很得隨國國君的寵信的。」
於是,楚武王刻意損毀軍容,來接待少師。少師回去後,果然中計 他請求追擊楚軍。隨侯打算答應他,賢臣季梁急忙阻止,說:「上天正在付予楚國好運。他們的疲弱,恐怕是虛假的。君王何必急於出師呢?臣聽聞,小國所能抗大國,是因小國得道,而大國淫暴。什麼是道呢?就是忠於人民,取信於鬼神。國君常以民為本,這就是忠。祝官和史官誠實地向神靈祭告,這就是信。現在人民在挨餓,正在水深多熱之中,但君王縱情享樂; 祝官和史官卻在祭神時虛報功德,臣不知,這樣如何能抗拒大國!」
隨侯說:「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純正,肥壯肉厚,祭器裡的黍稷也很豐盛,怎麼不能取信於鬼神呢?」
季梁說:「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聖明的君王總是以民為主,以民意為依歸,先把人民的事情辦好,再致力於祭祀。所以在進獻時就禱告說:'請看獻上的牲畜多麼碩大肥壯啊!'意思即是:我國人民普遍生產豐盛,牲畜充分!在奉上黍稷時說:'請看獻上的黍稷多潔淨豐盛!'意思即是: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沒有災害,而且人民​​和睦其處、收成豐盛。在進獻美酒時又禱告說:'請嚐嚐用好米釀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請看在我國人民上下都有同心同德,不做壞事!由此可見,所謂馨香,就是全國人民皆有美德,而沒有讒言和邪行。所以能忠心農作,講習五教,親和九族,虔敬又忠誠地祭祀鬼神。於是人民和睦,鬼神也賜福,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成就。
但如今,百姓各懷心事,鬼神也缺了主人,光靠表面祭禮豐盛,怎麼會得到賜福,怎能與大國相比呢?我們應整頓內政,和與鄰國和睦,或能暫避免災禍。"」
隨侯聽後,內心感到恐懼。於是整頓內政,讓國家強壯起來。
楚國見狀,亦不敢侵犯。

筆者評: 隨侯聽少師所說,雄心壯志,預備乘勝追擊。誰知賢巨季梁不怕殺身之禍,努力勸說隨侯,說得頭頭是道,言之成理。最終說服隨侯,避免一場慘烈戰爭,挽回多人性命,自然功德無量。
以民為本,人和政通; 與民為敵,天理不容。為官者以民意為依歸,順民意而行,則人心所向,無往不利。如此道理簡單而明,千年不變。可惜歷代君主為鞏固權力,往往走了歪路。
有些人當官後,享受到權力快感,卻忘記民眾。隨侯如是,梁振英亦如是。
梁振英當選前,承諾民眾多種要求。當選後,已經忘記他們的承諾,只有自顧自的,一心為中央塗脂抹粉,協助中央破壞香港良好文化。這樣的特首,我們應棄之!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逆民意而行者,終於被滅。中國如是,外國如是,連中東國家亦如是。利比亞前總統卡達菲,生前惡貫滿盈,有多少平民死在他手上。他的結局,是被憤怒的人民虐打致死。筆者不是提倡暴力,只是想指出: 凡事皆有報應。今日坐上位的驕傲自大,目空一切。將來未受報應。

三,「曹劌論戰」莊公十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 「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筆者註釋: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準備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與魯莊公會面,商討戰爭事宜。
他的同鄉說:「當權者在謀劃這件事,與你何干?」
曹劌說:「當權者是淺陋無知,不能深謀遠慮,計劃長遠。」於是入朝拜見莊公。
曹劌問魯莊公:「您憑什麼能戰勝齊國?」
魯莊公說:「衣食住行的東西,我不敢獨佔,一定與別人分享。」
曹劌說:「這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魯莊公說:「豬,牛, 羊,玉器和絲織品等祭品,不敢虛報誇大,真誠對上天。」
曹劌回答:「這些屬於小信,不能為神所信任,神是不會保佑您的。 」
魯莊公說:「所有訴訟案件,即使不能每宗都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公平合理地裁決。 」
曹劌說:「這只是盡了本分。如果憑此作戰,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莊公和曹劌乘坐同一輛戰車。在長勺與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擊鼓進軍,曹劌卻阻止他,說:「不可以。」
齊軍擊了三次戰鼓,曹劌說:「可以了。 」
最終,齊軍大敗。魯莊公要下令追擊齊軍,曹劌說:「不可以。 」曹劌觀察齊軍車輪輾過的痕跡,再登上車廂前的眺望齊軍,說:「可以了。 」於是下令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後,魯莊公問曹劌戰勝的原因。
曹劌回答:「作戰,最重要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令士兵們振作; 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 第三次擊鼓,士氣就驅散。齊軍士氣枯竭時,而我軍士氣旺盛,所以這是戰勝了齊軍的主因。像齊國這樣的大國是難以推測的,擔心佈有埋伏。於是我看見他們的車輪輾過的痕跡,混亂無序,並看見了他們的軍旗倒下,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筆評: 要打勝仗,士氣相當重要。士氣高漲,眾人同心,則事半功倍; 反之,一事無成,浪費資源。反觀香港特首政府,表面上上下一心,其實各懷鬼胎。
政策失效,政治失信,整個政府團隊士氣低落。像「跛腳鴨」一樣,走又走不動,只能活生生餓死。
保皇派內,情況亦然。有人贊成研究公民提名,但亦有人反對它。一左一右,方向未定。試問政府有何依據!?

四,「魯吊宋大水」莊公十一年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興乎。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凶稱孤,禮也。言懼而名禮,其庶乎。」既而聞之曰公子禦說之辭也。臧孫達曰:「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

筆者註釋: 魯莊公十一年秋天,宋國發生水災,浸滿全地。魯莊公立即派使者去宋國慰問,說:「上天降下大水災,導致生靈塗炭,連莊稼都被毀了。我們怎能不來慰問呢?」
宋閔公說:「一定是孤(國君自稱)對上天不夠敬意,所以才得此災。還要貴國國君擔憂,實在慚愧。」
魯國大夫臧文仲說:「宋國開始要興起了!夏禹和商常常自省湯罪己,後來國家興起。夏桀和商只懂怪罪別人,推卸責任,國家很快就滅亡。而且列國有災難,國君自稱孤,這是合乎禮儀的。連說話語言都合乎禮,應該離興起不遠了。」
後來又聽見宋莊公之子,公子御對宋閔公的讚賞。
臧文仲說:「這個人適合做國君,因為他愛護百姓。」

筆者評:常自我反省,有錯即改,這是每個人都應做之事。作為國家統治者,更要「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篇>> )可惜香港「被回歸」後,高官質素急速下降。
前財政司梁錦松涉嫌偷步買車逃稅,最終要下台平息民憤,承擔政治責任。
現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不但涉嫌「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上有利益衝突」,「經營劏房及避稅」,而且「酒後駕駛」。他的名聲已經臭無可臭,市民支持率只有14%,反對率高達60%,是政府官員之冠!但他仍然厚顏無恥,安然坐在高位,不理民意反對。政府內有如此高官,可見這個政府是立心與市民為敵。
由陳所負責的所有項目,市民一概反對。所有他局內的項目會議,全是議員質問他的罪行。時間就白白地花光了。唯一的補救方案,只能撤換陳茂波。政府有沒有政治智慧,就靠這一件事。
可惜,梁振英本身都蛇鼠一窩,只是賊窩裡的賊阿爸。

以上是筆者示範以<<左傳>>來作古今對照,雖然內容簡單,但可樂趣無窮。如果在中學時期懂得這樣讀歷史,則不會白白浪費了五年光陰。老師亦不會這樣教導,只是死背資料。這樣的古今對選既能增加樂趣,也能令學生更了解社會事件。借古諷今,以古喻今。希望讀者們都嘗試閱讀<<左傳>>,體會其當中意思。

淺談歷史的意義
<<左傳>>是了解中國古代史的重要文獻,筆者亦被它所啟發,糾正了很多對歷史的誤解。以前認為讀歷史是無用的,只在浪費時間。結果無知自大,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歷史,並非純粹紀錄前人的言行,還有更深的意思。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指孔子著<<春秋>>的意義在於: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 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筆者註釋: <<春秋>>一書,上則闡明三王的道理,下則分辨人世間各種準則。辨別難明的事物,明辨是非對錯,使猶豫不決的人能拿定主意,褒善貶惡,尊重賢才,排斥不肖的人,復興已經滅亡的國家,延續已經斷絕的世系,補救政治上的弊端,振興荒廢的事業,這些都是王道中的重要內容。

紀錄前人的言行,只是第一步。進一步是令前人的言行,與現今社會發生「關係」,產生連結。因為時間是一直伸延的,古時的事件會影響著今日; 今日的事件亦會影響著將來。而且現今人類很多觀念,生活方式,甚至社會模式等,都受著前人影響。若前人選擇另一條路,現在就會不一樣。
文學家梁啟超在其<<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指出:

「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

梁的意思即是,歷史是紀錄前人的總活動,再研究出其因果關係。(即什麼原因導致有此結果?)現在人可藉此鑒古知今。透過以往經驗,明白當今社會的一初事。
這是比只是紀錄前人,有更深一層意義,也點出了讀歷史的真正收獲。
錢穆在其<<中國歷史精神>>中,指: 「......歷史是什麼?我們可以說,歷史便即是人生,歷史是我們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經驗。至於這經驗,這以往的人生,經我們用文字記載,或因種種關係,保存有許多從前遺下的東西,使我們後代人,可以根據這些來了解 ,來回頭認識以往的經驗,以往的人生......」還有,他更認為歷史是「......作為他們人生的一種參考和指導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歷史是人生全部經驗的總記錄和總檢討。」
錢穆把古人的生命與現代人的生命互通,並引用孟子一句話:「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來總結歷史的意義。所有歷史都已過去,育化成現在。現在的事情亦會化成將來,互相影響。
看見古人經歷,便能得知現今與將來的處境。所以不認識歷史,則走了歪路亦不知情。個人生命如是,社會,政府,國家亦如是。這是不變真理。
至於歷史的範圍,梁啟超分析得非常仔細。他指出,歷史要以人為主: 「......人類為生存而活動,亦為活動生存......是故非活動的事項,例如天象,地形等屬於自然界現象者,皆非史的範圍。反之,凡活動的事項,人類情感,理智,意志所產生者,皆活動之相,即皆史的範圍也。」
另外,必須是影響社會之活動。他認為「......無論為一個人獨力所造,或一般人協力所造,要之必以社會為範圍,必其活動力之運用貫注能影響及於社會,最少亦及於社會之一部,然後足以當史之成份。」任何不涉及影響社會的事件,都不屬於歷史範圍。當然梁是站在人類史的角度講。因近代有所謂「自然進化史」,這是紀錄大自然的進化過程。
第三,所紀錄的事件,必然是有因果關係。「活動必有成績然後可記,不待言也。然成績云者,非一個人一事業成功失敗之謂,實乃簿錄全社會之作業而計其總和。」梁是以「大歷史」或「宏觀歷史」的角度來說。研究其因果關係,了解其來龍去脈。
最後,是作為現在人的借鑒。「既以民治主義立國,人人皆以國民一份子之資格立於國中,又以人類一份子之資格立於世界,共感於過去的智識之萬不可缺,然後史之需求生焉。」活在這個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多資料,去幫助我們分析事情。而這些資料,必須是正確的,沒有經過刻意修改及偏見,是百份百真實的。這樣才能令我們明白前人的經驗,以生命教導生命。讓當今人類以古人為基礎,更進一步了解:人生是怎樣一回事。

國民教育是低級騙術
因此,我們應該反對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是什麼?它不是歷史教育,不是道德教育,而是一項低級的騙術。把一些虛假的,偏頗的事情,向學生灌輸。目的只有一個:欺騙下一代,使令他們深信中國共產黨是多麼的偉大。
國民教育是一項政治洗腦教育。
難道我們想下一代被欺騙,走上歪路不自知!?我們的上一代,還有現在很多大陸人已經被騙了。可惜他們的思想已經被牢固,要糾正其思想,必須花上好幾倍時間。
所以,我們更加要阻止國民教育在香港推行。
若要學習中國歷史,必須透過無偏頗的歷史教育。是其是,非其非,認識真正的歷史,真正的事實。
自從新高中學制改革後,中史科成為選修科,而報讀的學生大減。「根據政府資料,報考中史科公開考試(包括會考及新高中文憑試)的日校考生人數,由五年前約二萬六千人,減至今年 約七千七百人。當中一二年推行新高中單年減少近一萬八千人 。」(資料來自19-07-2013 <<東方日報>>網上版)有人歸咎於教統局政策失誤,有人認為是社會著重功利主義,教育只偏向「技術培訓」,對於人文學科極度忽視。不論原因為何,減少中史科的學習,但卻推行國民教育,絕對是倒行逆施。

總結
<<左傳>>只是眾多史書的其中一本,中國五千年歷史,保存著很多值得一讀再讀的歷史文獻。例如: <<資治通鑑>>,<<史記>>,<<三國志>>,<<二十四史>>,<<晉書>>,<<明史>>,<<戰國策>>,<<漢書>>及<<國語>>等,名次不分先後。
了解歷史,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社會,面向未來!

15-10-2013

參考書目:
1,<<新譯左傳讀本>>(上,中,下),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編著;傅武光 校閱; 三民書局。
2,<<左傳>>,張慶利,米曉燕,王麗英 編著; 中華書局。
3,<<新釋史記>>(一),韓兆琦 注譯,三民書局。
4,<<中國史學名著>>,錢穆 著; 三民書局。
5,<<中國歷史精神>>,錢穆 著; 中大圖書公司。
6,<<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 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