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香港獨立媒體: 從宇宙觀到人生觀(三)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從宇宙觀到人生觀(三)
Jan 28th 2014, 04:53, by 李偉才

(第三紀滅絕事件隕石原因想像圖,取自維基百科)

好了,現在讓我們再次回到我們的家鄉:地球之上。地球和太陽差不多同一時間形成,所以也差不多有46億歲。形成初期表面環境十分惡劣(火山活動和天體撞擊頻繁),因此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但隨著表面冷卻環境穩定下來,分子水平的物質演化 (molecular evolution) 不斷由簡而繁,最後形成了可以自我複制自我延續的系統。生命誕生了。

科學家從地層中找到最古老的生命遺跡有38億年之久。但在一段十分漫長的歲月,生命的演化都只是停留在單細胞的階段。

這段時期的一件重大事件,是廿多億年前一些細菌開始透過葉綠體 (chloroplast) 自我製造食物。「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的出現逐步改變了大氣層的化學構成,原本沒有氧氣的大氣層開始出現大量的游離氧氣,大量無法適應這種「高度腐蝕性」氣體的生物紛紛死亡。然而,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些生物在危難下發展出「有氧呼吸 (aerobic respiration) 」,不但能夠倖免於難,而且還變得更有活力。

部分氧氣在大氣高層受太陽照射而變成臭氧,而臭氧層 (ozone layer) 的形成則阻隔了大量有害的紫外線,令地面的生物能夠向更複雜的方向發展。終於,在距今5億4千萬年左右,大量的多細胞生物在世界各地出現,其中有甲殼護體的生物更留下了大量的化石。按照地質學的年代劃分,科學家稱這次變化為「寒武紀大爆炸」或「寒武紀大興盛 (Cambrian Explosion) 」。最為有趣的一點是,這段時期出現的不少生物基本型態結構,都是生物學家從來未有見過的。簡單的結論是,這些「另類結構」的生物在往後的演化歷程中被淘汰了,所以沒有後代留存下來。

最初的生命都是水棲的,最有可能的一個發源地是沿海的潮汐窪沼 (tidal ponds) ,然後則遍布海洋與江河湖泊。五億至四億年前左右的世界,是一個由魚類統治的世界 (Age Of Fish) 。

最早出現於陸地的生命,是約為五億年前的一些單細胞生物。但各類型生物(植物、蠕蟲、昆蟲及我們最為關心的脊椎動物)較為大規模的"登陸"行動,則是四億年多一點的事情。大家有見過懂得用前鰭在陸地上爬行的彈塗魚嗎?科學家相信,最先登陸的脊椎動物,極有可能就是一些酷似彈塗魚的魚類。

脊椎動物由水棲到陸棲必然經歷了一段頗長的時期,因為即使到了今天,一種過度性型態的生物仍然到處可見。聰明的你當然已經猜到。牠便是水、陸兩棲的兩棲動物 (amphibians) 。而我們最熟悉的當然便是青蛙。

青蛙的交配、產卵、授精和胚胎發育都必須在水中進行,但到了成年階段則可以脫離水的環境而在乾旱的陸地生活。大家有養過蝌蚪嗎?相信任何養過的人都會感到生命的奇妙。小小的蝌蚪最初跟一尾小魚沒有分別,但日漸長大期間卻會生出四肢,而尾巴則日漸縮小直至消失。看!一條魚於是變成了一頭青蛙!

按照古生物學家的研究,雖然兩棲動物十分成功並一直演化至今(今天地球上至少有六千個品種),但在三億二千萬年前左右,其中一些兩棲動物則進一步演化成為了爬行動物(reptiles)。大家當然知道龜、蛇、蜴蜥和鱷魚等都屬爬行動物,但大家知道牠們的繁殖方式跟兩棲動物的主要分別在那裡嗎?

爬行動物之所以能夠完全擺脫水棲的環境,完全因為繁殖上的一個"偉大發明":蛋。大家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蛋之為物,是把受精卵及至胚胎發育時所需要的濕潤環境,複制於一個受到硬殼保護的空間之內。正因為這樣,爬行動物才可完全擺脫繁殖時對水的依賴,而進一步征服乾旱的大地。

大約到了二億三千萬年前,爬行動物的一個分支發展成為一個十分成功的族類。這個族類品種極其繁多,其中一些的體形更不斷增大而成為當時地球上最龐大的巨無霸。牠們充斥於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由陸地、天空、江河、湖泊以至海洋都有牠們的蹤影。不用說大家也經已猜到了,牠們當然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恐龍。

雖然電影《侏羅紀公園》已經努力為恐龍的形象作出"平反",但今天仍然有人以為,恐龍最終滅絕,必然是因為牠們又蠢又鈍又懶。牠們有所不知的是,恐龍稱霸地球達一億四千萬年之久。相比起人類那數百萬年的歷史,恐龍的歷史是人類的二十倍之多。除非我們能夠延續多一億年以上,否則我們根本沒有資格嘲笑恐龍。(一些有識之士認為,人類可能連廿一世紀也無法熬得過呢!)

今天我們知道,恐龍的滅絕實乃「非戰之罪」。殺死恐龍的元兇,是一顆直徑只有十公里左右的小行星 (asteroid) 。不要小看這顆較香港島還要細小的「太空炮彈」,因為按照科學家的推斷,它於6千5百萬年前的某一天撞向地球時,速度是音速的50倍,而撞擊時的威力,是現時全世界核子武器威力總和的一千倍!

撞擊不但導致導致山崩地裂,也引發了驚人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森林大火和酸雨等災難。而最為致命的,相信是撞擊時揚起的沙塵、火山噴發出的灰燼、以及森林大火所產生的煙灰。所有這些物質都會產生同一個效果,就是將陽光阻隔而令大地陷入一片昏暗之中。

科學家的研究更顯示,一部分的物質可能進入大氣高層(對流層 (troposphere) 以上的平流層 (stratosphere) )並在那兒停留一段頗長的時間。也就是說,這種不見天日的情況可能維持數年之久。

陽光的阻隔令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大批死亡。不用說,無論素食或肉食的動物,亦會因此而難逃厄運。事實上,這次大碰撞令地球上超過80%的物質滅絕,科學家稱之為「白堊紀大災難 (Cretaceous Catastrophe) 」。

然而,對於早已出現的原始哺乳動物來說,這趟災難卻是一個莫大的契機。恐龍的滅絕為這些劫後餘生的動物提供了一個遼闊的演化舞台,地球於是進入了「哺乳動物時代 (The Aga of Mammals) 」。

六千五百萬年的演化,產生了大量稀奇古怪但今天已不復存在的哺乳動物(如南美洲的巨型樹懶)。但其中一趟古怪的演化歷程,其後裔卻留存至今。牠們便是約於五千萬年前從陸地回到水裡居住的鯨類(大家有否留意其中包括的「海豚」,中文的意思正是「海中的豬」嗎?當然古人不懂進化論,這應是有趣的巧合)。相信大家都知道「鯨魚」這個名稱是完全錯的,因為牠們不是魚類,而是不折不扣的哺乳動物。

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一種哺乳動物必然是「靈長目 (primate) 」動物。(「目 (order) 」是生物學所用的一個生物分類等級。其他的「目」包括食肉目、食蟲目、齧齒目等。)這種動物包括了我們所熟悉的猴子、猿類、人類以及牠們的直系祖先。牠們還包括了現時主要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 (Madagasca) 上的各種狐猴 (lemurs) 。研究顯示,這些狐猴與原始的靈長目生物最為近似。

大家知道猿和猴是如何分辨的嗎?一個最簡單的分辨特徵是猴擁有尾巴,而猿是沒有尾巴的。粗略來說猿類可被分為「大猿類 (great apes) 」和較小的猿類 (lesser apes) 。後者的代表是各種的長臂猿。至於前者,現存的有品種有五個:大猩猩 (gorilla) 、黑猩猩 (chimpanzee) 、倭猩猩 (bonobo apes) 、褐猩猩 (orang-utang) 和人類 (homo sapiens) 。(留意在發現之初,倭猩猩曾被歸類為黑猩猩的一種,只是在上世紀下半業才被確立為另外一種大猿類。)

科學家對靈長目生物的演化已經作出了甚為深入的研究,研究的手段既包括了化石亦包括了分子生物學的證據。證據顯示,褐猩猩的祖先與其他猿類的祖先分支得最早,時間約為一千五百萬年左右;其次是大猩猩,分支時間約為八百萬年前。至於黑猩猩與倭猩猩在進化上與人類最為親密(彼此的基因差異不足2%),彼此的祖先約於五百萬年前左右才分道揚鑣。

古人類學的研究顯示,早於四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已經開始直立行走。約於二百萬年前,一種叫「能人 (Homo habilis) 」的古人類開始懂得製造大量石器工具。約於五十萬年前,一種叫「直立人 (Homo erectus) 」的古人類開始懂得用火。約十五萬年前,現代人(Homo sapiens)的直系祖先才開始離開非洲。約於一萬多年前,人類開始懂得農耕並進行定居(農業革命)。而約六千年前,我們發明了文字並開始進入使用金屬的年代(青銅時代)。約五百年前實現環球旅行、約二百三十年前發明蒸器機(工業革命)、約一百五十年前開始懂得用電(電氣化時代)、約六十年前進入太空、約三十年前建立起連接世界的互聯網。
對於只有數十年壽命及數千年歷史記載的人類而言,宇宙演化所涉及的漫長時間,實在遠遠超乎我們的理解與想象。為了讓我們較好地領略演化所需的時間,有人想出了「宇宙年曆 (cosmic calendar) 」這個精彩的表達方法。

(待續)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