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獅子山下紅梅艷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獅子山下紅梅艷
Apr 20th 2014, 18:36, by 秋盈

歷來粵劇劇目之中,改編自神話傳說或古典文學作品的不算少,但以風靡全國的故事如《白蛇傳》、《梁祝》、《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為主;源於本地民間傳說的創作,則可謂絕無僅有。

其實香港很多地名相當有趣,也不乏相關的民間傳說。真偽自然是難以考證的了,但也不失為文學創作的好題材。然而不知為何,印象中沒幾部文學作品取材自這些略為瑣碎但充滿本土特色的事物。文華與周潔萍合編的粵劇《獅子山下紅梅艷》,總算彌補了這一片空白。

顧名思義,這是關於獅子山和紅梅谷的故事,但內容應是編劇自創的。話說文殊菩薩坐騎青獅,因一次見死不救而被謫凡間,並須解救一場災劫,始得返回天庭。他幻成人形,作俠士打扮,在某漁村偶遇一女子柳紅梅,得知其弟和其他村民出海捕魚時失蹤,生死未卜。青獅暗喜,自忖這是完成考驗、重返天界的好機會,於是答允相助。寄居漁村期間,他逐漸領悟人間情味,亦與柳紅梅情愫互生。後來探明村民失蹤乃赤龍作惡所致,於是直搗其深海巢穴,並捨棄千年道行,治癒傷重的村民。青獅法力全失後,雖得文殊菩薩恩准重返仙界,但寧願化為石山,鎮守漁村,長伴紅妝。

據悉此劇並非最近新編,而是數年前的作品,相信重演前亦有修改。我是第一次看到此劇,印象很不錯。故事情節圓熟流暢,表演元素豐富,文武兼備,也不乏獨腳戲和團體歌舞。無論喜歡看表演、看故事或聽曲子的觀眾,都應該感到滿足。其中青獅下海尋找失蹤村民時,有一段揮舞長水袖的表演,應是為了展現青獅抵禦海浪衝擊的驚險,或者在水裡漂流的茫然無助,相當精采。這是講求技巧、力度與美感並重的功架表演,一般劇目不易看到,對演員的唱功、袖功和體能來說,也是個相當嚴厲的考驗。

此外,劇中主角和配角的戲份甚是平均,除青獅(文華飾)、柳紅梅(靈音飾)、柳忠豪和赤龍(文軒分飾)幾個主要人物外,赤龍的下屬紅蛟(劍麟飾)、柳氏姊弟的養父柳東(呂志明飾)、柳忠豪的未婚妻杜鵑(梁心怡飾),甚至給青獅引路的土地公公(陳秀麗飾)、看守被俘村民的水妖嘍囉和治病的大夫(可惜沒見到演員的名字)等,也有一定的發揮機會。喜見眾人演來盡心盡力,默契也足,看得相當愜意。就連扮演青獅真身的兩位演員,雖然頭、臉、身軀都套在獅子服裡,瞧不見他們的樣子,但模仿獅子的神態相當生動,而且仍能與其他人物作感情交流,有時會眨眼、會搖頭,甚至提起後腿搔癢,彷彿青獅真箇聽得懂他們在說甚麼,可見細意揣摩之苦心,尤其難得。布景簡約而富美感,燈光也很講究,能配合劇情發展而調節(例如青獅下水前後的燈光一明一暗,顏色全然不同,配合模擬激起浪花的鑼鼓聲,讓人真的覺得他「豁喇」一聲跳進海裡去了);加上絢麗多彩的服飾,視覺效果令人目不暇給。

若要挑骨頭,我覺得青獅那段水袖表演太長了些,與後文跟赤龍決戰的場面相比,有點頭重尾輕的失衡之感。日後若有機會重演,或可考慮縮短水袖表演的篇幅,多留些時間、力氣和赤龍對打,以免造成草率收場的感覺。至於故事開始和結局時的合唱部分,都是幕後現場演唱,並非錄音,值得鼓勵;但眾人唱來相當猶豫,音量也太小,不知是排練欠純熟、音響調校出了問題,或是信心不足的緣故,希望日後可作改善。此外,柳紅梅的幾襲上衣都有雲肩的裝飾,驟眼看來有點皇族女子的宮裝格調,似乎與她漁女的身分不合。何況她弟弟柳忠豪、義父柳東和杜鵑都是平民百姓的打扮,幾個人並肩站著時,竟像千金小姐和書僮、丫鬟、老僕混在一起似的,實在不太合適。即使要突出柳紅梅主角的地位(暫且不論到底有沒有需要這樣做),造型上似乎也不應超越了戲文賦予角色的身分。

嘮叨了這許多,其實只是眼睛觀察到的表象。戲文直搗人心的感染力,還有故事所啟發的連串思考,才是我最想梳理而又難於措辭的環節。如今將近一月,心裡仍是沉甸甸地,難以釋懷。

這種感覺,我一直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勉強要刨根問柢,大概因為這個故事,教我想起最喜愛的民間傳說《白蛇傳》。青獅和白蛇,一男一女、一仙一妖,既相似又相悖,就像一個人的前世今生,外貌雖異,內裡卻有一種微妙幽邈、無法擺脫的聯繫。

中國傳統文化極看重「人」的價值,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所關心的都是現世人的本質和福祉。何謂「人」?人應該怎樣做,才配得上「人」的身分?人與禽獸有何分別?人要怎樣與自然、鬼神和諧並存?這些都是先秦諸子學說的重心。各門各派的立場和看法南轅北轍,但彼此探索的問題卻大致相同。竊以為影響所及,中國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裡,才有那麼多本領高強的神仙妖魅,不惜捨棄千年道行,也要做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詩云:「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可謂這種「以人為本」精神的最佳註腳。

《獅子山下紅梅艷》的故事之所以深深觸動我,除了主人翁超越生死、仙凡等一切鴻溝的深情外,正因它與《白蛇傳》一樣,提醒觀眾「人」與真情的價值──做人處世,從來艱難;人間情味,甘苦參半,但畢竟是可敬可貴的。白素貞原是修練千年的蛇精,因為愛上了許仙,只盼與他做對平凡而恩愛的夫妻。哪怕只能廝守數十年,也勝過在深山裡不知歲月之更迭。自幼為神獸的青獅比白蛇更純樸、更懵懂,只知聽從師父的話,日夕勤練功夫,全然不識情義、慈悲為何物。他受罰下凡之時,甚至連當日自己見死不救有甚麼不對也似懂非懂。他在漁村與柳紅梅等人相處久了,逐漸體會到人間真情的溫暖窩心,所以他從最初只為完成考驗、重返天界而答應救人,到後來出自肺腑的義憤與同情,救人的決心更為堅定,竟至放棄千年修為,令村民起死回生。青獅前後心理的對比極為鮮明,從愚昧到領悟的過程亦有跡可尋,而他最初的無知無情,使他的感悟和蛻變更深刻動人,也愈能彰顯人、情皆可貴的主題。

最後青獅放棄了重新修練成仙的機會,寧願化為山石,也要留在凡間守護啟他愚蒙、與他相親相愛的人。即使他從此有口難言,只能默默看著他所愛的人年華老去、鬱鬱而終,仍然甘之如飴。彷彿相知三日的柔情蜜意,竟抵得過地久天長的寂寞與瘖啞,更遑論從仙獸貶為凡人、再變為山石的「沉淪」。看他愈是滿臉笑容,一副心滿意足的模樣與柳紅梅訣別,心情便愈加沉重。我甚至想親自爬一趟獅子山,聽聽青獅是否還有脈搏與呼吸,感受他眼看腳底下紅梅早已絕跡的幽谷,是怎樣的一番心情。轉念又想,到底「人」有甚麼可貴之處,值得青獅──還有古往今來那許多蛇精、狐妖、鯉魚仙、龍女──這樣不惜一切?我們有幸生而為人,卻經常爾虞我詐、怨天尤人,離開做人之道愈來愈遠。面對青獅和白蛇等「非我族類」務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意志與體悟,能不慚愧、能沒觸動嗎?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