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被遺棄的少年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被遺棄的少年
Apr 20th 2014, 18:17, by 白蓮達

今季港台播出的 《燃眉時刻 2014 》,是在兩個電視台 (嚴格來說是一個) 常規劇集以外的另類選擇。由於是外判戲劇計劃,所以每集題材不一,水準也參差,個人認為描述本地漁民生計的 《狂瀾》、講述城市發展、舊區重建的《最後的地圖》、講述天台屋居民的《風中轉》的內容都不錯。由梁粉林超榮擔任編劇及執行監製的《霓虹燈下三粒星》則似是為大陸人說詞。在此不贅。

至於今晚 (四月十九日) 播出的《遺棄》,是以真實個案為藍本,講述一個在問題家庭生活的少年 (阿賢) 自父親 (阿威) 自縊後的遭遇。故事內容可參考港台的網站

筆者無意評論製作手法或情節的可信性,只想說出劇集所帶出的多個社會問題:

一)阿賢的親叔叔到達警局後,本來向CID 表示不會帶走阿賢。後來,CID跟他說他只是暫時託管阿賢,之後會由社會福利署安排阿賢的生活,他才肯帶他走。他在阿賢家中找到阿威的金錶 (是阿威父親留給阿威的),他問也沒問就收進褲袋去。他帶阿賢回家後,他的太太對阿賢的作息也不怎麼理會……

二)阿威生前做回收散工,欲申請交通津貼,但因為申請表填寫的資料有問題,他在電話中不明白政府職員跟他說的話,親身到有關辦事處詢問,卻被指不符規矩,到他與有關社工見面時,社工指出申請表填錯的部分,要他找回僱主簽署,但阿威不想麻煩,想社工幫他更正便算,言談之際,阿威不願申請,把表格捏皺了…… 這就是說明政府部門只會同你行官僚,程序不對就不理你。

三)阿威生前工作的回收貨車,被附近的商場指控阻街,阿威的老闆不服,商場保安後來報警,差點表揭發阿賢當童工。這說明了商場保安只懂報警恐嚇小市民。

四)負責阿威自殺案的兩名 CID 在記錄口供時,曾問阿賢為何那麼遲報警,而警員到場時仍在吃飯。面對這種案件,理應印象深刻,但到後來阿賢向商場擲石洩忿報復,那兩名CID 竟然忘記了他就同一件案的事主,是否太離奇了?

五)跟進阿威交通津貼個案的社工,原本想再開一個file跟進阿威,可是,被那位應該是她上司的女士勸阻,理由是: 多開個file便多一個個案要跟進,你手上已經有很多files 了,有那麼多人手嗎? 她聽罷便把阿威的檔案放回文件堆去……

對於親弟欲利用他可申請綜援之便,希望他照顧父親,阿威只感無能為力。面對交通津貼辦事處的職員,及那位負責他的個案的社工,阿威也是無能為力。

阿賢一直明白家中窘態,放學後總會在街上拾紙皮,再到回收車幫忙。他在回家後發現父親自縊,冷靜已經掩蓋了驚慌。故此,他選擇先炒菜吃飯 (阿威在自殺前開了飯煲煮飯,這是他死前最後一件能為兒子做的事。),後報警。他在警局回答CID : 「我肚餓了,我知道你們來了之後,我便不能吃飯。」這段說話由一個初中少年口中說出來,份外傷感。

阿賢除了向商場擲石來洩忿外,十三歲的他還能作甚麼?

這個外判戲劇計劃製作的劇集基本上可以擺脫常規,亦無需要為收視率服務,比較能道出社會的實況,而非像電視台的劇集般玩潮流或風花雪月。

其他細碎情節不在此談,大家如有興趣,可到港台網站重溫。

筆者希望港台可以製作更多寫實劇集 ── 是客觀反映現實的劇集。

題外話: 這集內容令我想起自己寫過一篇關於自己經歷的文章 「留得青山在」。

圖為編輯所加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