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被奪走的12年》:在不公義制度下,無人能夠置身事外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被奪走的12年》:在不公義制度下,無人能夠置身事外
Mar 12th 2014, 10:09, by 林兆彬

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是改編自Solomon Northup於1853年出版的書籍,是一本真實的回憶錄,記載了他12年的奴隸生涯。儘管那故事是發生於大約一百七十年前,但實在非常有當代性,因為世界各地仍有不同的群體遭受壓迫,也給了香港人不少啟示。

電影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是講述一個人間地獄的故事,白人如何恐怖地壓迫黑人。如果你有看過由牟敦芾執導的港產經典cult片《打蛇》(1980) 的話,在某程度上,兩齣電影的劇情是類近的,都是主角被騙了然後做奴隸的故事,同樣充滿凌虐的情節。當然,《打蛇》的凌虐程度可能是三級甚至四級,而《被奪走的12年》只是IIB級。

Solomon Northup是一位居住在美國北方的自由黑人,職業是小提琴家,與妻兒一起快樂地生活。在1841年,32歲的他不幸被騙到南方當奴隸,過著非人的生活。在電影裡,Solomon經歷了兩個主人,第一個主人Ford相對來說是一位善良的主人,只是Ford的手下較為變態,處處針對Solomon,還差點吊死Solomon。第二個主人Edwin是一位心理變態的主人,白天勞役黑奴摘棉花,鞭打不達標的工人,晚上又要他們表演歌舞。他視女黑奴Patsey為性奴,更與她建立了感情,但同時又不斷虐待她,實在是心理有病。

《被奪走的12年》絕對是一齣很有當代性的電影,讓觀眾看得很痛心,雖然Solomon最終能夠重獲自由,但電影其實是一個悲傷的結局,有看過的朋友應該會明白的。電影的節奏其實頗慢,劇情也是單調,但這份單調和緩慢是有其藝術性的。Solomon等黑奴被不斷勞役,日復一日,逃走試過又失敗,讓觀眾也感受到那鼓絕望,他們的生活相信也是苦悶無味的,究竟那些非人的生活何時才會結束。恐怖的是,對於那些凌虐的情節,觀眾可能漸漸也變得麻木。

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來說,在歷史上出現的奴隸制當然是違反現代的人權觀念,但對於大部分生活在當時的人來說,奴隸制其實是被社會接受的。這也是電影告訴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在不公義的制度下,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不公義的制度扭曲了人性,不論是誰也會被牽連。

筆者粗略將電影裡的人物大致分為五類,看看給了我們甚麼啟示:

第一類是自由黑人,他們一般不會被人當成黑奴,因為他們有自由民證(free paper),所以更未必會理會黑奴的慘況。電影的主角Solomon本身也是自由民,生活在黑奴制度不盛行的美國北部,但因誤墮騙局而變成了南部的黑奴。這反映出同活在一個不公義的制度下,其實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因為不公義的魔爪隨時會找上門,影響你的日常生活。

這類人就好像是一些政治冷感的人,覺得自己不是受害者,所以選擇置身事外。最近香港傳媒業界逐一被打壓、被滅聲,大部分市民以為不關我事,但當所有正義敢言的傳媒也消失的話,不公義的事情將無法曝光,每個人隨時也會成為受害者,就好像Solomon一樣。

第二類是不敢反抗的黑奴,不敢反抗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白人掌握了武力和權力,擔心反抗後會沒有好下場,所以決定認命,覺得自己是低白人一等,繼續當順民,埋頭苦幹地被勞役。電影中大部份的黑奴也是屬於這一類,眼見Solomon被白人差點吊死,不少黑奴也繼續如常地路過,繼續工作,實在很恐怖,他們都麻木了嗎?

女黑奴Patsey在農地的工作效率極高,完全順從主人Edwin,不敢反抗,經常在深夜痛哭,最終請求Solomon殺了她。反抗的風險太大,不敢反抗的受害者值得我們同情。但若果每位香港人也是屬於這一類的話,社會是不會進步的。作為組織者,應該要進行意識提升的工作,讓這類人漸漸變成第三類的人。

第三類是嘗試反抗的黑奴,電影中有少數黑奴是屬於這一類,但大部份也沒有好下場。例如在電影初段,一名黑奴想反抗,最終被白人刺死,還被掉落海。Solomon在電影中段曾嘗試逃走,但恰巧碰到因逃走而被吊死的黑奴,因而打消了逃走的念頭。

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實在太大,單靠少數被壓迫者的反抗,其效果和力量實在有限。Solomon重獲自由之後,將綁架他的白人和奴隸販子告上法庭,可惜結果敗訴,因為在當時黑人是不能夠出庭作證。在香港現時的民主困局,沒有建制內改革派的配合,單靠激進民主派,也是較難爭取到民主的。

第四類是認同奴隸制的白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已經被制度和意識形態洗腦,相信黑奴是低人一等,甚至與家畜和商品無異。他們有的是黑奴主人,有的是人口販子,有的就算沒有甚麼特別角色,但都是維穩勢力的一部份。電影中,更有些白人用聖經來「馴服」黑奴,要他們聽話,實在是可悲又可笑。完全沒有人權觀念、不談普世價值的話,人類就只是一群極醜陋的動物。

第五類是不認同奴隸制的白人,在既得利益者當中,他們是極少數。在戲中Solomon幸運地遇上一位支持廢除奴隸制度的加拿大人Bass (由Brad Pitt飾演),Bass替Solomon聯絡居住在美國北部家人,最終成功拯救Solomon。幸運之神眷戀Solomon,但其實又有多少黑奴好像Solmon般幸運呢?所以,等待上天打救,是解決不到制度上的問題。我們追求的是一個好的制度,而不是等待善良的好人出現。要改變制度,先要想辦法增加這一類人的數目,但其實有點困難。

自由和人權不是從天而降的,儘管《被奪走的12年》的故事背景是發生於十九世紀,但故事有其當代的意義,因為剝削的制度至今仍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同了,甚至可以套用到所有受壓迫的群體,例如被中共統治的香港人、婦女、勞工、基層、性少眾等,觀眾或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共嗚。電影充滿社會意義和深度,最終嬴得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值得一看!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