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從《KANO》到中國奧數:民族是怎樣煉成的?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從《KANO》到中國奧數:民族是怎樣煉成的?
Apr 17th 2014, 08:31, by 田方澤

圖:日治時代台灣、滿州等中學球隊,圖片源自網絡

早前拙文於《明報》世紀版討論身份認同,收到讀者回應,大意指民族是必要身份,團結人民、國家為國人遮風擋雨。故此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文末並稱「察國家之病,民自當捨身改之」。實際上,前文沒有輕視民族身份之意,只是學理上看,民族本身便是虛假不存在的。如果要講民族國家如何救助民族,更應先揭示這現像背後的真相。

從朕即天下走到社會契約

讀者指,國家為國人遮風擋雨。此說不無道理,但問題是誰讓國家為國人遮風擋雨?所謂國家的執行實體──政府的權力從何而來?中國人即使走到現代,仍難免崇尚執政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從過往相信皇帝,到今日相信國家(政府)保護市民,歸根究柢,難免還是政權本位、官本位的。西哲盧梭(Rousseau)膾炙人口的「社會契約論」,卻相信政府的本質作為人民的代理人,是公民授權政府機關代為管理國家。此論成為現代政治的基礎,因此傳統中國人對政務人員有「父母官」之說,港英時期卻慣稱「Civil Servant」(公僕),是為公民服務的僕人。如果說國家為國人遮風擋雨,倒不如說,政府是受薪為人民遮風擋雨。沒有人民,所謂國家、民族,甚麼都不是。

從KANO走到中國奧數

既然人民授權政府管治,那麼「授權」的基礎是甚麼?用甚麼單位去授權?很多時候我們都以民族去作單位界定國家,然而事實卻正如前文所述,未必如此。比如瑞士,劃分四個不同語言區域,那麼當中的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人,是屬於甚麼民族?比如台灣,現時漢人與山地人原住民便屬不同種族,那麼其「民族」是甚麼?所以前文便論孫文「中華民族」之建構──過往滿蒙疆藏等本不屬漢人中原,卻「被中華」了。民族與國家,本就未必是同一回事。

最近台灣大片《KANO》,被統派人士笑稱為導演魏德聖的「皇民化三部曲」之一,嘲諷魏氏想台灣回歸日本殖民(1895-1945),在此不多評論。區區感興趣的是,在電影中重演一段歷史,即台灣嘉義農林學校到日本甲子園參加日本全國比賽。在甲子園中的場景中,甚至還看見手持「滿洲」旗幟的「大連商業」隊伍進場。翻看其他資料,當時的日治朝鮮半島,亦有「京城商業」隊伍(京城即當時日本總督府所在地,今首爾)出席。

片末羅列史實,主角們在畢業後不少留日升學生活,當中不乏台灣漢族和原住民。區區思考,假如1945年日本沒有戰敗,或戰後繼續佔有朝鮮、台灣,和以滿洲國為勢力範圍,那今天的韓國人、台灣人、東北中國人,是甚麼人?理所當然是日本人和滿洲國人了。一如古之琉球,本是獨立國家,向中(明、清)日兩國朝貢,至1879年被日本吞併,從此便只有日本沖繩人,又何處見琉球?

說回教育,教育在民族建構中的角色是甚麼?除了我們近年關注的普教中語言和赤裸裸的國民教育外,就是透過種種方式去建構民族身份。如戒嚴時期之台灣,要讀中國地理,學習秋海棠中國地圖,卻不知台灣島史地。或如《KANO》裡的台灣嘉義農林,由日人教棒球亦赴日參加「全國」大賽。過往香港運動員會曾參加英聯邦運動會,今日香港的學生卻積極到北京參與全國奧林匹克數學比賽、參與全國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這些活動,就暗地裡告訴學生,香港代表隊是「全國」的一部份。

所以說身份認同,區區從不反對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或本土身份,然而如要由學理討論,實在無法否認所謂民族或國家本就並非亙古不變。如要探討身份,除了單純想愛不愛國以外,也應進一步反思我們愛的是甚麼國?為甚麼必然要愛國?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