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2014七一特刊】香港有中港矛盾,澳門呢?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2014七一特刊】香港有中港矛盾,澳門呢?
Jun 29th 2014, 15:35, by 劉異

對澳門人而言,很多社會事實就像常識一樣,無需分析即已明白。例如,澳葡政府在回歸前並沒有為澳門建立起一個相對現代的社會規範,沒有足夠壯大的中產專業力量,沒有出現構建本土主體認同的流行文化,以及,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和社會融合並不是從回歸後才開始等等,不一而足。令澳門社會在遭遇「富強」後的內地人、文化時,衝擊並沒有香港般大。

愛國社團早已掌握澳門

澳門早於1966年「一二三事件」後,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使得澳葡殖民時代提早落幕。1966年以後,澳葡政府在澳門維持有限、形式上管治,市民社會的領導權,完全由北京政府及其支持的傳統社團(尤其是「愛國資本家」社團)所掌握。中共以南光公司(1987年中葡聯合聲明簽署後轉為新華社)與傳統社團(中華總商會、工聯會與街總,以及外圍的婦聯學聯等)上下分工,不斷直接左右澳葡政府的決策,代理北京在澳的權益,以及「教育華人如何愛國」。

回歸後社團政治更明顯

1999年澳門回歸後,此前在民間社會中本已佔有領導地位的中共指導力量(回歸後從新華社轉為中聯辦)和傳統社團,組成執政聯盟,自然接管澳葡政府的合法統治權力。因此,可以說從一開始,澳門統治階層在本地社會的權力認受性已經比香港高。至於民間社會的組成,因為澳門的新移民比例遠較香港高,約佔一半左右居民並非在澳門出生,要融入當地社會並產生公民認同以至參與,需要一段時間。而原居民,無論華人或土生葡人,都在綿密的人際網絡中,或多或少地連結上社團。

社團政治在回歸後發展更快,回歸當年大約有一千八百個社團,近年社團數量屢創新高,2009年至2012年是高峰期,每年錄得四百個新社團成立,約一日多一個社團。截至去年,已突破六千大關,若對比六十萬人口,大約一百人便有一個社團。由於執政聯盟是由社團網絡維繫,公帑猶如失控地流向社團,助長人們以發展社團作為一門產業。

家族社團依附政權生存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加上賭業帶動下的高增長經濟形勢,似乎澳門該是個超級穩定的社會吧。其實不然,近年暗湧不斷。首先,以「愛國資本家」為首的本土管治集團是一個沒落的封建資產階級,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已經失去產業競爭力。曾經在經濟上佔有優勢的本土管治集團,權力核心是幾個關係密切的家族,以親疏有別、利益輸送等手段維繫政治經濟特權。由於失去大部分產業的競爭力,這個集團必須以世襲、壟斷,依賴政府政策庇護的產業才能生存,例子有房地產、公共工程、醫療產業、高等教育等。今天,雖然澳門的整體經濟數據亮眼,然而產業發展與財富分配失衡、社會不公持續惡化,大部分市民的生活負擔越來越重。對澳門居民來說,直接不滿的對象是本地無能的管治集團。每年三大遊行日(五一、十一及回歸日),主要訴求仍是針對本地社會的公義、民生及民主政制。

澳門的一國兩制,一如中國傳統的「羈縻制度」,針對邊陲地區或藩國,只要形式上認同大一統皇權,中央即不管他們如何自治。在政治上利用舊有的宗族進行統治,經濟上讓原來的生產方式維持不變。澳門的管治集團,一如舊時的土司,是世襲制,既不能升職,也不會被降職,做得好不會獲獎勵,做得壞也不用受懲罰。對於北京政府,澳門社會最多只是間接表達不滿,認為中央放任本地土官與駐澳力量(包括中聯辦及中資)合流分贓。

賭業經濟繁華,亦成矛盾根源

至於近年在香港出現兩地人民之間直接的中港矛盾,在澳門則尚未發生。部分原因可能是澳門主動或被動地在空間上作出了區隔,遊客集中的三大區,有兩區是新填海地,對本地居民影響不大。而新馬路至大三巴一帶的傳統核心區迫滿遊客,本地居民似乎已經習慣或忍受了。只是,當澳門需要承受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貪官土豪」的黑錢周轉、負面娛樂發洩,而本地管治集團無能處理,進而擴散到生活社區時,不滿情緒隨時觸及澳門人的忍耐極限,兩地人民之間的直接矛盾衝突,亦有可能在澳門上演。

圖片來源:論盡媒體facebook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