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從《Doctor 異鄉人》看脫北者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從《Doctor 異鄉人》看脫北者
Jun 21st 2014, 05:34, by 脫北者關注組

文:脫北者關注組共同創辦人 – 劉冠亨

作為一個關注脫北者議題的人,我曾經對《Doctor 異鄉人》滿有期待,期待此劇讓更多人了解脫北者的情況。雖然我從未看過像李鍾碩的脫北者,也不評論此劇是否只利用脫北者作招來的愛情故事,但劇中脫北者被南韓人歧視或生活困苦的場面,卻每天在南韓社會中發生。

早期逃到南韓的脫北者有完全不同的待遇。當時南韓政府沒有完整的脫北者政策,根據1978年《英勇軍人特別補償法案》,按脫北者分為五級,按他們在北韓的職業和價值而提供補助和保護,他們甚至可以與脫北前在政府或軍隊的職級任職南韓政府或軍隊。由於這些人主要是因政治意識形態而逃離共產政權,加上他們出身政府或傳媒機構高層,帶著珍貴的情報來到南韓,故此他們均被國民視為人民英雄。亦因如此,當時南韓國民沒有對支援脫北者的政策產生負面情緒。

事情到九十年代便出現變化。由於冷戰結束和南韓經濟蕭條,南韓政府在1993年修訂法例(包括以《脫北者法案》取代《英勇軍人特別補償法案》),減少對脫北者支援。此外,1994至1998年北韓大饑荒亦改變脫北者的身份。當時北韓發生大規模饑荒災難,造成超過二百萬人死亡。雖然北韓政府稱饑荒為「苦難的行軍」,要求北韓人團結面對困難,但是經濟一直沒有起色。故此,北韓人民甘願冒著巨大的風險,如被北韓政府槍殺,也要選擇逃走,向這個國家投下「不信任的一票」。脫北者不再像過去因意識形態而逃到南韓,而是解決溫飽問題。同時,脫北者不再是左右北韓政局的黨政軍高層,反而是農民或工人為主。他們大多缺乏教育和技能,在抵韓後需要更多的支援。

現時,脫北者抵韓後一般需要到統一院接受為期三個月的適應課程,由民主教育到如何使用提款機也包括在內。南韓政府亦同時向脫北者提供一筆過和每月津貼,以讓他們更容易適應新生活。

可惜事與願違,大部分脫北者像劇中由Sistar寶拉飾演的李清利初到南韓時一樣,從事勞動工作,甚至是3D工作(Dirty, Difficult, Dangerous)。根據南韓統一部資料,脫北者去年的月均收入為141萬韓元(約10,700港元),只是普通南韓市民(218萬韓元,約16,500港元)的64%。而失業率亦高達9.7%,是普通市民(2.7%)的3.6倍。原因是他們的技能難以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南韓,即使部分脫北者在北韓從事技術工人,但那些科技和技術在南韓已經是嚴重落伍。加上,他們因口音和文化不同而容易被僱主歧視和剝削。最後,南韓社會重視群體和關係,脫北者缺乏社交網絡,令他們在職場上更缺競爭力。在南韓,讀哪一間高中或大學、來自哪一個地區往往是求職的關鍵,甚至比求職者的能力更重要,因為聘請者會優先照顧同一間學校的後輩或來自相同故鄉的朋友。脫北者沒有這些條件,而且他們普遍不喜歡與其他人或群體交流,加上他們不願意與其他脫北者聯繫,令他們難以得到有利求職的資訊。

劇中描述脫北者的情況每天也在發生,即使生活困苦,大部分脫北者也積極地生活,因為這裏有在北韓得不到的自由和溫飽。就像英國天空新聞台(Sky News)五月播放的紀錄片,一位受訪脫北者道出在南北韓生活的最大差別 : 「這是自由的問題。在北韓,你不能自由地說話。在這裏(南韓),你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