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港視勇士.講故事】系列 Joe 唔好咁快無希望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港視勇士.講故事】系列 Joe 唔好咁快無希望
Nov 7th 2013, 08:25, by 政總留守抗爭日記

text/Rainbow, photo/馮冠芝

這個城市,令人失望很容易,燃點希望太困難。

城市群膠亂舞,懶理群情洶湧。單看立法會就免費電視發牌風波,引用權力及特權法的表決,已足以教人放棄我城。 激動未完。留守政總的港視「十壯士」之一,綜藝資訊及紀錄片部編劇Joe (黃順業),首當其衝,理應最為氣餒,他卻不失樂觀。圍堵立法會前跟他訪問,言談間預視了今天的局面,坦然對應: 「即使事件結果,未必能夠彰顯公義,能夠在社會上播下尋求公義的種子,都是有價值的。」

今日以後,香港人還能做甚麼?「香港人唔好咁快無左希望。只要繼續追尋,諗下自己可以做甚麼去改變社會,終有一日係大家想要的香港。」 追訪過一行禪師與昂山素姬,27歲仔理想得來帶點天真,叫大家靠自己,卻又實在而迫切。真擔心一朵鮮花插在政府牛糞上。 瞄一眼他的手機上,可愛地擁抱鮮花的熊大(Brown)公仔。如果這是熊大手上那一束紅花,信念與希望永不淍謝,你說有多好。

內文:

同事們都知道,手機通訊平台LINE的貼圖人 物「熊大」,是Joe的心頭好。這隻掛在手機上的膠塞公仔,正是同事替他扭蛋而得來的。留守政總抗爭多日,更換過背包,放下隨身的十字架,就是熊大仍然默默伴在身旁,隱隱然一股與同事並肩作戰的無形力量,心領神會。

會喜歡熊大的27歲大男孩,內歛率直如熊大,或多或少有點童真,最愛看小丸子與花師奶卡通,聯想力豐富,黑色眼鏡框下,藏不住稚氣。

抗爭以來,Joe沒離開過工作,日間為紀錄片《飄》追訪昂山素姬的後期工作馬不停蹄,修改稿件。這陣子,他剛好整理緬甸記者的故事。軍政府統治期間,當地記者要透過地下組織對抗,角力的血淚,觸動Joe的神經:這跟香港電視員工以至全城市民,跟政府處理免費電視發牌黑箱作業,周旋抗爭,何其相似?

這次抗爭經歷,與緬 甸記者當年的辛酸與壓抑互為投射,他身同感受。黃昏匆匆返回政總,同事打算寫一道英文橫額,四出徵集口號,他想也不用多想便建議:「用Don't Kill Media(別扼殺傳媒)吧。」 這是緬甸記者當年力抗政府黑手的口號之一。相距至少廿年,退步的巨輪竟也循環不息,寄托了亞洲彼岸小城崩壞的掙扎。

寫著「Don't Kill Media」的黑色橫額,就此靜靜佇立在他棲身的青綠色帳篷背後。坐在帳篷內向前望,遊行熱門聚集點,連接中信大廈與政總的天橋,橫互空中。

「去年反國教集會,我便站在天橋上,遙望在政總駐紮的家長和學生。自問不是遊行常客,想不到一年後,咁快就輪到自己要在政總瞓街。」一直微笑回答的Joe,此刻似笑非笑,也許在擺渡心理關口。

留守政總的「十壯士」,以52歲的導演蔡錦源最資深,其餘均為80後。好幾晚,這群80後促膝夜談,坦言缺乏社運經驗,想跟家人解釋瞓街抗爭原意,也不知怎樣啟齒。

不過,年青人有的是熱情和默契。甫決定留守政總,已各司其職,有的負責Facebook專頁管理,有的發揮美術天份,設計海報與單張。戰友們笑言,Joe最擅長處理物資,把市民送贈的食物 飲品,分類得井井有條,又愛勸各位壯士喝湯暖胃,跟他平日說話條理分明,組織力強且正經謹慎的個性,甚為吻合。 可是社會公義未決,事業又前路茫茫,大家偶爾迷惘、忐忑。這時,Joe便會想起導演蔡錦源的鼓勵。

「他經常說,事情沒有對錯,有甚麼看法也可以提出來。最緊要有信念,憑著良心和赤子之心去做。」 Joe的信念很簡單。他相信,社會仍然有希望。

就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上月宣布免費電視發牌決定前,他剛撰寫完《飄》訪問緬甸著名學運領袖覺明餘(Kyaw Min Yu Jimmy)的片段。當日,Joe與覺明餘在緬甸名勝茵萊湖(Inle Lake)漫步。那是軍方鎮壓學生的地點之一,覺明餘更兩度被軍政府判監共十多年,去年才獲釋。凝望茵萊湖浩瀚煙波,他很奇怪,覺明餘吃盡暴政苦頭,理應對未來絕望。為何仍會誕下女兒,傳宗接代?

「覺明餘說,緬甸要繼續發展,自己便有需要孕育下一代。亦因為經歷過國家暗無天日的年代,不想下一代經歷自己當年的痛苦,會繼續為下一代追求自由民主而付出。」對方說得淡然,無比堅定與期盼,盡在不言中。凡事慢熱而內歛的Joe,卻已眼眶一紅,百感交集。

「2012年之前,緬甸人看不到希望,就是倚靠一代又一代人的鍥而不捨,50年來的堅持,得以帶來相對開放的社會。香港人接觸的世界層面,比緬甸人更廣,怎會沒胸襟去面對困難?香港人唔好因為一些差既元素,令自己咁快 無希望。」
「昂山素姬講過,work hard未必有成果,但唔work hard一定得不到。香港人都要有這份堅持,既然覺得社會制度唔公平,希望香港將來變好,便要想想自己用甚麼方法去改變社會,唔好靠人地幫你做。」

把香港與緬甸相比,標準未免過低,諷刺是當權者的尊橫跋扈,無分GDP與國界。Joe在浸會大學唸政治出身,很明白政治現實,瞓街之於左右如斯傲慢,肆意破壞制度的政府,往往徒勞無功: 「瞓左咁耐,好多官員與議員行過,都係望一眼就走。反而好多市民專程走過來支持,向我們表達意見。其實最應該聽市民意見的,不就是官員們嗎?」

這圓了他半個心願。他選擇留守政總,除了要政府交待港視不獲發牌的答案,其實是為了引起公眾關注,免費電視發牌違反程序公義,折射出政府以行會保密做擋戰牌,隻手遮天的惡行。若成為先例,從此 政府所有決策,也可以不向市民解釋與交待,對社會影響深遠。

「即使事件結果,未必能夠彰顯公義,本來不關心此事的人,也會因而關心社會。能夠在社會上播下尋求公義的種子,都是有價值的。」
巧合的是,命運,也在他身上播種。

Joe的志業,原本與電視沾不上邊。渴望當記者的他,2008年大學畢業,碰上金融海嘯,向媒體求職落空,輾轉做過港台長者節目,又去過德國工作假期尋覓自我。2011年仍值人生渾沌期,朋友介紹他到亞視工作,為日本311大地震特備節目撰稿,遇上金牌監製鄧婉媚,被對方一言驚醒: 「她說,做綜藝資訊節目的writer(撰稿者),就好似海棉咁,將訊息消化後,再傳遞給其他人。你可能覺得資訊綜藝節目好搞笑,但社會都需要娛樂空間,只要能夠為 人帶來快樂,都是一件好有意義的事。」

Joe對綜藝資訊節目從此改觀。他發現綜藝資訊編劇,工作由資料搜集、採訪、撰稿至後期製作等一腳踢,好處在於能夠以人性化角度,去了解事物: 「原來唔止記者,都可以告訴市民社會發生甚麼事。我更加想分析事件背後意義,並透過故事,觸動人心。」

人性初體驗,從此踏上編劇路,參與製作《香港有飯開》,至去年5月過檔香港電視。這時鄧婉媚已是香港電視綜藝資訊組製作總監,擬製作一套紀錄片,訪問一些奉獻一生,追尋比生命更重要價值的人,此乃紀錄片《飄》的由來。

作為一位瞓街也要抽空回香港仔老家上教堂,連智能手機開屏畫面,也設定為耶穌會創辦人聖依納爵肖像的虔誠天主教徒,Joe環顧神職人員圈子,這類自 我奉獻的人並不少。但走進世俗,又有多少人如斯無私奉獻?他半信半疑。

除了昂山素姬,他也參與往法國梅村,追訪一行禪師,是《飄》第一組出埠的團隊。這是他首次往海外拍攝,一行禪師活在當下的實踐,固然讓他心悅誠服。然而他遇上一位比他更年輕,只有24歲的禪師弟子,正屆當紮之年,竟也放棄追求個人成就,認定奉獻自己的生命,幫助其他人更為重要。他不禁反思。

「人生真係唔止事業,金錢,還可以追求物質以外更大的價值。唔係每個人都要做大事,回應身邊人的需要,已經很好。」

由那時起,他暗自思考,應該做甚麼回應社會需要。直至爆出電視發牌風波,兩周前員工自發醞釀留守政府總部,他找到答案。 都說這年頭,時局起伏跌宕,之於Joe這一代年青人, 可會時不我與?「社會不再穩定,這個時代做年輕人,唔可以太懶唔去思考,否則只會愈來愈迷惘。現實迫緊自己一代去學習,帶緊大家成長。」

坦然無懼中帶點謹慎,或許與信仰有關。這幾個星期,他祈禱時試過問天主,這次發牌風波,究竟有甚麼意義。懵懵懂懂間,他彷彿感應到,身為教徒,當公義被挑戰,自己有責任為不公義發聲。

有一晚,中學母校香港華仁書院的通識科老師,到政總探望他。青春回到最初的起點,多角度與語理分析等等,影響兩年半編劇生涯,以及抗爭決定的思考方法,就是由通識老師啟蒙的。希望之光穿越時間長廊,如影隨形,遍地開花。得到啟蒙老師的支持,他的心也踏實了。

原文刊於政總留守抗爭日記Facebook pag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