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9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回顧黑箱CEPA十年 經濟依賴加速融合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回顧黑箱CEPA十年 經濟依賴加速融合
Apr 9th 2014, 09:42, by 林倩音

圖:(左起)黃偉健、何秀蘭、陳劍青、張少強。

(獨媒特約報導)一場反黑箱服貿的太陽花學運,再次掀起兩岸三地人民對中港貿易及經濟蠶食的討論。《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從來只有官方主導,一群熱心於本地事務的學者及立法會議員,聯同本土研究社以台灣反服貿反觀香港現況,回顧與批評CEPA在十年間對香港的影響,及反思香港的經濟定位。

CEPA是2003年爆發沙士、處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環境下,香港政府急於走出經濟困局而簽署的經濟安排。CEPA的「黑箱」,在於不需本地法例落實、亦不需要政府批錢,因此當時的政府可繞過立法會的監察而簽署。CEPA簽署至今逾10年,貌似帶來經濟利益,同時使香港產業的多元性下降,依賴內地,其政治效果亦不言而喻。

CEPA落實 香港經濟結構傾斜

在社聯擔任研究及倡議總監的資深社工黃健偉,談及如何從CEPA主旋律中帶出批判的意識。黃健偉所指的主旋律,是中國政府以往不斷強調的「背向祖國,面向世界」論調,而曾陰權政府亦認為中國龐大人口的市場潛力「靠得住」,因而靠攏內地。不過黃健偉指出,CEPA只是「開了大門但小門未開」,流於原則上可行。以社工為例,內地政府生怕社工在支援人民同時,將它所害怕的普世價值引入,因此在香港社工在內地設立組織變得困難重重。從經濟層面看,弊處也不少,「CEPA使資產階級透過貿易獲取最大好處,其他階層只能陪跑」,這也使社會近年出現眾多矛盾。

黃健偉續稱CEPA危險性在於經濟命脈不能自主,過份依靠令香港不再面向世界。CEPA開通後,重點落實的有自由行計劃,然而旅遊業佔本地GDP很少,但從事相關行業的勞工很多;當同一市場內有眾多供應者時,內地能隨時轉換供應者,令依靠她的人迎合內地市場,這使香港經濟向內地傾斜,甚至是令經濟向某些產業傾斜,改變了經濟結構。

「錮身鎖命」掌香港命脈

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少強以「錮身鎖命」來形容中共對香港的管治,即「以佔領他人的生存條件來支配別人」;尤其1967年後,以生靈政治戰略進行管治。1965年正式啟用「東深香港供水工程」後,中國至今仍掌握著香港最重要的食水資源,即使港英政府曾嘗試海水化淡工程,希望重奪水源自主權,亦告失敗。港英政府最終於1982年拆除海水化淡廠,以行動宣佈退出與中共在香港的角力。張少強引述周恩來當年的說話「對港澳供應確實是一項政治任務」,足證此說法。張少強續說,在有關CEPA的立法會文件中,首數年檢討中顯示CEPA以無形效益為主,反映出中央與香港在回歸後簽署CEPA也只是重施故技控制香港命脈,令香港變得更依賴中央,從而加強控制。然而,雖然中央認為這些是優待香港的政策,眾多港人也不買這「恩主論」的帳,捍衛香港的自主性。

以CEPA實施空間規劃 加快粵港融合

「睇CEPA要睇其落實的條文。」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分析CEPA不能只從專業層面去看,應仔細了解在CEPA大方向下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實際協議內容。陳認同現在的CEPA只是在大原則上開放,但同時亦認為「即使真的開了細門,現在的批判亦不能處理這些問題」。以旅遊業為例,CEPA開放自由行後,內地人以遊客身份來港本無問題,但當大方向下的制度,如一簽多行等,使內地人由旅遊變成生活化地來港時就有問題,因此對CEPA的批判也要著眼於具體的空間規劃。

陳指出,在香港需要中國經濟的同時,中國亦需要香港,因此想以CEPA進行「雙轉移」(人才、資本) ,甚至「硬塞」到人口政策等本土政策;官方亦鼓勵港人返內地工作,想吸收香港的技術及資金,提升內地的產業發展。由此可見,在CEPA下的空間規劃能顯示出中央希望透過經濟及專業合作,加快粵港融合,進行統戰。

CEPA從未諮詢立會 法治是香港優勢

立法會議員何秀蘭指出,港府簽署CEPA一事上從未經立法會進行諮詢,因為CEPA不是只針對本地的政策,因此與其他國際協議一樣,不需要經立法會審批。CEPA脫離立法會監察,政府在與不同行業的事務上,便單獨與該行業商討,並無作廣泛諮詢。何秀蘭又表示,即使連立法會議員向政府要求提供CEPA的文本內容亦不果。

何秀蘭指,雖然香港經濟傾斜內地,但香港仍然維持著最重要的特色——法治。何續稱,內地也重點培育上海為經濟重地,但現時國企在香港的貨幣流通量仍達16,000億,可見投資者仍然信任香港的法制,這正是香港的優勢。面對經濟逐漸單一化,何秀蘭希望港人能更加支持香港的創意工業,更加珍惜香港的本土文化。

以台灣作鏡子 看統戰策略

兩岸關係研究者何雪瑩指最近中共蠢蠢欲動,多了談及香港與台灣,但其論調亦同時轉變。在香港方面,中共以往也強調「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但最近已變成「全面落實基本法」,令人不禁懷疑中央政府準備重推「廿三條」。

在台灣方面,則強調「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為了應付台獨主義,2005年第三度國共合作;至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中國政府更積極處理對台事務。再到今次的服貿事件,以海協會及海基會兩個充滿政治背景的基金會簽署服貿條例,而非政府機關,中國一方面可以避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另一方面又能做到以經濟進行控制的效果。以公開言論的論調來看,似乎中國在統戰問題上絲毫不掩飾,令台灣及香港民主社會變得緊張。

編輯:劉軒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