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星期日

香港獨立媒體: 電從天上來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電從天上來
Jul 27th 2014, 08:29, by 李偉才

核能發電(nuclear power)不會釋放二氧化碳,因此從對抗全球暖化的角度看可被看作為一種清潔能源。但由於核電所用的燃料和產生的廢料皆帶有高度危險的輻射,所以不少環保人士都不承認它是「清潔能源」,並高舉「反核」的旗號極力抵制它的發展。與我們較近的例子是台灣民眾激烈反對「核四」的興建。

大家可能知道,能夠作為能源的核子反應其實有兩種:核裂變(nuclear fission,又稱核分裂)和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前者是原子彈(atomic bomb)背後的原理,而後者則是氫彈(hydrogen bomb)背後的原理。大家亦可能知道,氫彈的威力較原子彈的大得多(達一千倍以上)。由於要引發核聚變的溫度較核裂變的高很多,所以前者又被稱為「熱核反應」(thermonuclear reaction),而氫彈則被稱為「熱核武器」(thermonuclear weapon)。

人類發明氫彈已超過六十年,但迄今為止,所有核能發電廠都只是以核裂變而非核聚變來發電。原因是以毀滅性的形式釋放核聚變的能量相對容易,但以穩定而受控的形式把這種能量釋放,在技術上卻是極其極其困難。過去大半個世紀,世界上多個先進國家都投入了巨額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實現「受控核聚變」(controlled fusion),卻到今天仍未成功。按照最樂觀的估計,核聚變要成為人類社會一個主要的能源,最快也是本世紀下半葉的事。在全球暖化和石油耗盡這兩大挑戰面前,這完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一個極其穩定的熱核反應爐每天都在陪伴著我們,並且為我們帶來光明和溫暖。聰明的你當然猜到,它便是我們的太陽。這個直徑達地球一百零九倍、體積超過一百萬個地球、表面溫度達攝氏六千度,卻也處於安全的一億五千萬公里以外的反應爐,已經穩定地燃燒了五十億年。而按照科學家的計算,它還可再燃燒多五十億年的時間。

太陽每秒釋放的能源,足以瞬間將地球化為灰燼。幸好地球所截獲的,只是這一能量的二十億分之一。但科學家的計算顯示,就是這樣,地球個多小時內從太陽那兒接收的能量,便已足夠人類全年所用。問題是如何有效地捕捉這些能量。

眾所周知,太陽能開發的一大問題是它的間歇性(intermittency),亦即烈日當空陽光充沛時固然電力十足,但在晚上、密雲甚至陰雨的時候則無電可用。但早於一九六八年,美國一名科學家彼得‧格拉斯(Peter Glaser)便已提出在太空中建做巨型的太陽能收集衛星(solar power satellites, 簡稱 SPS),以克服日夜交替、大氣層吸收和天氣變化等影響。但這還不是構思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一點,是格拉斯透過物理學的分析,指出衛星所收集得的太陽能,可以透過微波(microwave)傳送返地面的大膽構思。他更指出,地面的接收天線陣列(antennae array)固然需要龐大的面積,但高高的天線架之下,仍然可以用來耕作甚至放牧,而不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問題是,以人類現時的太空運載能力而言,這個構思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仍只屬空中樓閣。美國太空穿梭機計劃的結束更加令計劃的實現遙遙無期。

但這是否這個構思的完結呢?筆者可不這樣認為。按照我的分析,我們只要把格拉斯的構想略為改動一下便可。建造太陽能收集站的最佳地方,既不在地面也不在太空,而是在大氣的高層(例如在二十公里高的平流層(stratosphere))。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樣我們便無需花費巨大的資源以火箭把器材送上太空,卻也可以獲得近乎身處太空的好處:日照的時間特長、陽光猛烈和不受天氣影響(因為天氣變化主要局限於平流層以下的對流層(troposphere)之中),以及塵埃很少,不會影響光電板的運作等。

我們要建造的,是一個個收集太陽能的「天空之城」。而要令它們停留空中,我們不需要宮崎駿的「飛行石」,而只需要物理學的應用。我們至少可以(1)利用氫氣或氦氣作承托、(2)把浮筒抽真空以製造浮力、(3)把空氣加熱製造浮力、以及(4)以螺旋漿轉動作承托等多個方法(或是它們的組合)。而收集得的能量,則可以按原來的建議透過微波傳返地面。至於地面的微波收集站,則可以是無需「與民爭地」的龐大「海上浮城」。除了接收微波外,這些離岸不遠的海上平台更可結合風力發電、海浪發電、海水化淡以及製造「氫燃料」(將海水進行電解獲得)等多項用途。

今天我們極力強調年輕人要有創意。我在此向大家強烈呼籲,不要再將你的創意浪費於設計鼓吹更多消費的廣告、令人沉迷的電子遊戲、或鼓吹貪婪害人不淺的衍生金融工具之上,而是把它用於真正解決人類當前最大的危機之上。大家有興趣接受這個挑戰嗎?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