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有待完成的香港故事——《殖民家國外》閱讀札記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有待完成的香港故事——《殖民家國外》閱讀札記
Jul 28th 2014, 08:26, by Rafamania

原圖見

一年容易又書展,羅永生的新書《殖民家國外》剛好趕及出版。去年書展梁文道的講座中,討論的讀物除了呂大樂的《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外,還有羅永生的舊作《殖民無間道》。可見羅永生的著作其實是「香港故事」的論述中很難繞開、也不易抗拒的部分,不會過時。《殖民無間道》出版時正值回歸十年,既是學術發表結集,也有羅永生的個人文集味道,從三集《無間道》的影評出發,提煉出中英主權移交之際香港的「臥底」情緒與政治結構,旁及城巿作為政治形式的問題框架,再回到殖民地歷史中追尋這種結構發展與變異的蹤跡,多少算是一個思考階段的理論總結。

相對下,新作《殖民家國外》中蒐羅的文章則多為近十年之報章發表,對象亦為普羅讀者。涵括的議題亦多,由主流政治事件如七一遊行、議會選舉、唐梁之爭、功能組別史,社會運動如天星皇后保留運動、反高鐵運動、反國民教育運動、碼頭罷工運動,中國議程如六四、五四、辛亥、保釣、劉曉波獲諾貝爾獎,文化論爭如世代論、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爭議、基右力量冒起、性別平權、電視發牌風波,到人物勾勒如陳獨秀、長毛、李維史陀、馬田史高西斯等,均有述及。台灣有網路潮語謂「懶人包」,意即簡要精準的概述,好讓好奇又懶做調查的門外漢快速了解個別問題。若有朋友要重溫沙士後龐雜錯綜的香港政治文化地景,《殖民家國外》未嘗不是一枚頗堪咀嚼的「懶人包」。

不過,看似更直接的語言,其實並無減輕羅永生這些辯論的重量。全書環繞著「殖民」「本土」「家國」等幾個核心關鍵詞,但每個議題都是一條荊棘滿途的歷史思路,可又不止鋪陳,而是政治事件的(re-)contextualization、權力操作的dynamics,批判的責任或出路的可能。這段分不清眼前抑或身後的香港史的追蹤,又揭示了不少如今流行論述中荒謬的嫁接形式,與風雲變色的局勢——功能組別的「新法團主義」,其實是二戰前墨索里尼法西斯主義的回魂;本土右翼口中的部分「大中華膠」(如民主黨之流),無論六四之前之後,對中國政治根本從來不感興趣(連劉山青冤獄十年也視如不見),「六四」不過是協助他們打造「偏安主義」的妥協政治的資本;十一國慶根本只是內戰勝利,有人卻將它與雙十國慶掉包,把「民族認同」跟「國家認同」偷天換日;保釣運動如何由外於冷戰格局的民族啟蒙,蛻變成今日東亞軍國右翼不安浪濤中面臨收編與利用的挑戰的異數。凡此種種,《殖民家國外》書中不勝枚舉,各派力量有心無意的遺忘,其實一直是套必須警覺與拆解的權力修辭學。

回到書中主題︰殖民。羅永生再次以「殖民」作為書名元素,與其說是堅持或固執,毋寧說他認為今天談論殖民史、反殖、解殖等問題,較諸過去,其實更有意義、更有需要、更急切。今天香港,傳統泛民主派已全面失勢,社會運動與右翼民粹力量冒起,最具統攝性的主題是「反共」,左中右本土港獨大中華幾乎都或主動或被動納入其中,「殖民」早就不在議程之內。

然而,羅永生指出︰泛民多年來所高舉的「核心價值」,法治、人權、獅子山下精神等等,純粹畫餅充饑,將錯就錯。「有自由冇民主」一直是迷思;英殖時代的「自由」,例如「人身自由」,又或「不要阻人發達」的「逐利自由」等,只是片面的自由;與自由息息相關的概念︰自主、自決、自治、主體性,根本絕少被提及。泛民這套「虛擬自由主義」,作為虛應故事、打造偏安政治空間的策略,在權力周旋更赤裸的今天,已面臨崩解。可是透過建立敵我意識,乘時而起的民粹力量,其實往往亦有戀殖餘絮。這種民粹力量與泛民一樣,並沒有打算去梳理殖民歷史。由是,若我們耽擱在美化的回憶中,「勾結殖民主義」下各種高級華人買辦,這種讓其享有合法特權的政治制度,乃至其於回歸後「平穩過渡」的現況,就反過來得到了合法性。

疾病最需要的當然是找到導致危機的病源,因此,羅永生的警告是︰「真正的危機其實是我們並不知道甚麼是危機的真正所在」。解殖工程既未起步,變相就是延續奴性,要打造香港民主運動的主體性也就分外艱難。「活在家國之外」的特殊經驗,或憂戚或快活,其實是思考資源︰「本土」政治既要拆解本土的歷史、謊言與迷思,更要在追問歷史的過程中,重整特殊又糾纏的民族思考經驗,從而梳理出身分認同的問題意識,以及具主體性的本土政治內容。唯有理清我們的前世今生,香港才能走出歷史的永刧輪迴。

用這種角度回到今天紛紜亂世,不難發現佔領中環爭取普選運動的缺乏與危機︰三子幾乎就是演繹「虛擬自由主義」的泛民主派的中產精英延伸,《基本法》下面壓伏著殖民歷史的冤魂。三子如果過去一年顯得乏力,其實並非因為猶豫不決、未夠勇武;相反,進步的政治,也不等如掟杯出位。在國家機器與民粹力量的夾撃下,佔中或種種社會運動,如何能找到更具視野、更有解釋力量的論述,成就體現主體性的民主政治的實踐呢?《殖民家國外》大概能提供一點線索。

(原刊《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年7月20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